这学期,每次上课路过校园,在那棵大树下,总是坐着一位30出头的女性。身型偏瘦,简单的马尾衬着一身朴素的衣着。开始以为是来校办理转学手续的家长,时日久了,从组里老师口中得知,她是一位智障学生的母亲。
听到这个答复时,我很不解,既然是特殊学生,为什么不去特殊学校呢?接受更适合他的教育,不受旁人的眼光,为什么非要在正常的学校里抗争?
秋季时,坐在大树下的凉椅上,伴随着一阵阵铃声,等待着……入冬了,搬了一把椅子,靠在楼道里的暖气旁,看着熙熙攘攘的学生,等待着……
小学6年的时光啊!校方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允许了陪读,可是以后的岁月呢?是什么力量能让她如此坚持?大多数回答是,因为爱!在爱的名义下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呢?我总是在思索,却得不出答案。
智障儿童在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低年级的孩子单纯可爱,她们看不出差距,等周围的同学逐渐懂事,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对他温柔以待吗?我想到了小学课文中《掌声》那一课里的英子,她很幸运,在两次掌声中获得了理解与自信,可是,在这之前,小小的英子背负着多大的压力?那时,特殊学校不是很普遍,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所以英子之前过的并不开心,自卑,缺乏自信,抬不起头,总是被嘲笑。回想现在这个孩子,以后等待他的会是什么?我不能保证他周围的人永远纯真和善良。倘若以后他遇到更大的心理鸿沟,那么母亲现在为陪读付出的代价还能和母爱化等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