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码农网看到了一篇文章,关于讲objective-c的几种排序算法的图形化操作方式,自己也写了一份代码温习下排序算法。
代码链接
先添上我的代码仓库链接 https://github.com/happyte/sort
选择排序
-
1.排序效果演示如下
2.选择排序的原理
- 2.1 假定第一个元素是"最小值",往后遍历,发现比"最小值"要小的元素就两者进行交换,即最终要把找到的最小值放在第一个元素位置上。
- 2.2 上面保证第一个元素肯定是最小值,接着缩小范围从第二个元素开始且默认为最小值,不断往后遍历交换最小值。
- 2.3 选择排序保障每次都能找到一个最小元素放在指定位置
- 3.选择排序代码实现如下
- (void)zs_selectSort:(ZSCompare)compare withCallback:(ZSExchange)exchange{
if (self.count == 0) {
return;
}
for (int i = 0; i < self.count; i++) {
for (int j = i+1; j < self.count; j++) {
if (compare(self[i],self[j])==NSOrderedDescending) {
[self zs_exchangeWithIndexA:i indexB:j Change:exchange];
}
}
}
}
冒泡排序
-
1.冒泡排序效果演示
2.冒泡排序原理
- 2.1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比较相邻两个元素,如果后面一个元素比前面一个元素小,则两者进行交换(即小的在前,大的在后)。大的元素不断往后移动,最终最大的元素沉到最后一个位置。
- 2.2 去掉最后一个位置,从第一个元素开始继续执行上面的操作,不断循环直至完成。
- 2.3 冒泡排序保障每一次操作要把最大值放在最后。
- 3.冒泡排序代码实现
- (void)zs_bubbleSort:(ZSCompare)compare withCallback:(ZSExchange)exchange{
if (self.count == 0) {
return;
}
for (NSInteger i = self.count-1; i > 0; i --) {
for (NSInteger j = 0; j < i; j++) {
if (compare(self[j],self[j+1])==NSOrderedDescending) {
[self zs_exchangeWithIndexA:j indexB:j+1 Change:exchange];
}
}
}
}
插入排序
-
1.插入排序效果演示
2.插入排序原理
- 2.1 插入排序用一个数组实现的话,把数组分为无序区和有序区两个区间,开始有序区只有第一个元素,从第二个元素到最后一个元素都为乱序区。
- 2.2 从乱序区取出第一个元素,与有序区的最后一个元素(即乱序区的前一个元素比较),下面有3种情况。
- 2.2.1 如果比前一个元素要大,则有序区范围增加1,乱序区范围减去1。
- 2.2.2 如果与前一个元素相等,则可以继续与前二个元素比较,大的话就插入在该元素后面,相等继续与前三个元素比较吧,不可能比前二个元素小,因为每次排序都是保证有序区是按顺序排列的。其实相等可以不继续向前比较,直接插入在有序区末位。此时有序区增加1,无序区减去1。
- 2.2.3 如果比前一个元素要小,则先交换位置,继续比较取出的元素与前一个元素,如果还要小继续交换位置,相等则继续往前比较。把乱序区的元素插入到有序区的正确位置。
- 2.3 经过上面的过程,已经把乱序区的第一个元素插入到有序区,且有序区长度增加1,乱序区长度减去1,取出缩小范围后乱序区的第一个元素继续上面操作,直至范围不能缩小。
- 3.插入排序代码实现
- (void)zs_insertSort:(ZSCompare)compare withCallback:(ZSExchange)exchange{
if (self.count == 0) {
return;
}
for (NSInteger i = 0; i < self.count-1; i++) {
for (NSInteger j = i+1; j > 0; j--) {
if (compare(self[j],self[j-1])==NSOrderedAscending) {
[self zs_exchangeWithIndexA:j indexB:j-1 Change:exchange];
}
else{
break;
}
}
}
}
快速排序
-
1.快速排序图形化演示
2.这里讲解下最原始的快速排序方法,先介绍下三个概念
- 2.1 中间值(pivot),第一次快速排序默认第一个值为中间值
- 2.2 左游标(i),排序开始时第一个元素的位置为左游标,左游标不断向右移动
- 2.3 右游标(j),排序开始时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为右游标,右游标不断向左移动
- 2.4 当左右游标重合的时候。
- 3.下面解释下元素是如何进行交换的,例如给出一个数组[37,28,5,14,75,25,89,22,11]
- 3.1 从右边游标(j)开始(即11元素所在位置),向前找比中间值(37)小的元素,此时找到的数就是11,交换中间值(pivot)和右游标j对应的元素。交换完成后,数组变为[11,28,5,14,75,25,89,22,37]。此时左游标指向的元素变为11,11肯定比中间值(pivot)即37要小,所以左游标可以直接+1往后移动一位,左游标指向28,右游标指向37。
- 3.2 从左边游标(i)开始(即现在的28元素所在位置),向后找比中间值(37)大的元素,找到的数是75,交换中间值(pivot)和左游标i对应的元素。交换完成后,数组变为[11,28,5,14,37,25,89,22,75]。左游标i此时指向中间值37,此时右游标指向的元素变为75,75肯定比中间值(pivot)即37要大,所以右游标可以直接-1往前移动一位,右游标指向22。
- 3.3 上面两步的结论就是从右游标j开始找比中间值(pivot)小的,交换完成后,左游标i向后移动一位(i++)。从左游标i开始找比中间值(pivot)大的,交换完成后,右游标j向前移动一位(j--)。
- 3.4 经过上面的排序,数组排序成为[11,28,5,14,37,25,89,22,75],左游标为中间值37的位置,右游标为22指向的位置。再次开始从右游标开始找比中间值37小的元素,找到的就是22。交换22与37,数组成为[11,28,5,14,22,25,89,37,75],左游标+1来到25元素位置,右游标指向37元素所在位置。再次从左游标开始向后找大的,找到的数为89,交换左游标位置的89和中间值37。数组成为[11,28,5,14,22,25,37,89,75],右游标减1来到37位置。左游标也在37位置,此时左右游标重合第一次快速排序结束。
- 3.5 通过第一次快速排序使得,比中间值37小的数都在37元素的前面。比37大的数都在37元素的后面。第一次快速排序获得了中间值37元素的位置,第二次快速排序从第一个元素到37开始进行排序,即[11,28,5,14,22,25,37]进行排序,同样取第一个元素11为中间值,左游标为11所在位置,右游标为37所在位置。
- 快速排序是个递归的过程,上述的[11,28,5,14,22,25,37]全部排序完成后,会执行第一次快速排序得到的后面几个元素,即[89,75]数组进行快速排序。
- 4.快速排序代码实现如下:
- (void)zs_quickSort:(ZSCompare)compare withCallback:(ZSExchange)exchange{
if (self.count == 0) {
return;
}
[self zs_quickSortWithLow:0 High:self.count-1 Compare:compare Callback:exchange];
}
//递归函数,必须有返回
- (void)zs_quickSortWithLow:(NSInteger)low High:(NSInteger)high Compare:(ZSCompare)compare Callback:(ZSExchange)exchange{
if (low >= high) {
return;
}
NSInteger pivotIndex = [self zs_pivotIndexWithLeft:low Right:high Compare:compare Callback:exchange];
[self zs_quickSortWithLow:low High:pivotIndex-1 Compare:compare Callback:exchange];
[self zs_quickSortWithLow:pivotIndex+1 High:high Compare:compare Callback:exchange];
}
- (NSInteger)zs_pivotIndexWithLeft:(NSInteger)left Right:(NSInteger)right Compare:(ZSCompare)compare Callback:(ZSExchange)exchange{
NSInteger i = left;
NSInteger j = right;
id pivot = self[left];
while (i < j) {
//从右边找小的,如果右边大于等于pivot,则右游标向左移动
while (i < j && compare(pivot,self[j])!= NSOrderedDescending) {
j--;
}
//右边的值小于pivot
if (i < j) {
[self zs_exchangeWithIndexA:i indexB:j Change:exchange];
i++;
}
//从左边找大的,如果左边小于等于pivot,则左游标向右移动
while (i < j && compare(self[i],pivot)!=NSOrderedDescending) {
i++;
}
//左边的值大于pivot
if (i < j) {
[self zs_exchangeWithIndexA:i indexB:j Change:exchange];
j--;
}
}
return i;
}
堆排序
-
1.堆排序图形化演示
-
2.首先可以把数组画成一个二叉树的形式,还是用[12,28,5,14,75,25,89,22,11]数组进行讲解。把数组画成二叉树,如下所示
- 3.堆排序首先要初始化一个大顶堆或小顶堆,大顶堆即父结点比子左结点和子右结点大,反之则为小顶堆。假设数组下标从0开始,父结点下标为i,子左结点下标为2i+1,子右结点下标为2i+2。我在写程序的时候给数组下标为0的位置添加了一个空值,那么父结点下标为i,子左结点下标为2i,子右结点下标为2i+1。
- 4.下面解释下如何构建大顶堆
-
4.1 从最后一个非叶子结点开始,即14开始,如果父结点(14)比子左右结点(22和11)中的最大值(22)小,那么父结点(14)与子左右结点的最大值(22)交换,交换结果如下:
-
4.2 如果交换后的14比它的子左右结点还要小的话,要继续沉底(交换后一定要满足大顶堆的特点),可是这里它已经没有子左右结点。因此从倒数第二个非叶子结点(5)开始,5与子左右结点最大值(89)交换,交换结果如下:
-
4.3 接下来从非子结点28开始,与子左右结点最大值(75)交换
-
4.4 接下来从非子结点12开始,与子左右结点最大值(89)交换
-
4.5 交换后的12比子左右结点的最大值(25)要小,不满足大顶堆特点,需要继续沉底
-
-
4.6 经过上面几步,大顶堆已经构造出来了,最大的那个元素(89)在最顶端,交换第一个元素(89)和最后一个元素(11),交换效果如下,交换后把89从这个二叉树中移除:
-
4.7 现在的二叉树显然不满足大顶堆特点,则第一个元素11需要继续沉底,与子左右结点的最大值(75)交换,结果如下:
-
4.8 交换后的11仍然需要继续沉底,与28交换
-
4.9 现在二叉树又满足大顶堆的特点了,交换第一个元素(75)与最后一个元素(14),交换后把最后一个元素从二叉树中删除。
- 4.10 再继续沉底第一个元素,直至范围不能缩小,就能得到正确的排序。
- 5.堆排序代码实现如下:
- (void)zs_heapSort:(ZSCompare)compare withCallback:(ZSExchange)exchange{
if (self.count == 0) {
return;
}
[self insertObject:[[NSNull alloc]init] atIndex:0];
//初始化最大堆排序
for (NSInteger index = (self.count-1)/2; index > 0; index--) {
[self sinkIndex:index bottomIndex:self.count-1 compare:compare Callback:exchange];
}
//第一次交换根结点与最后一个元素,然后不断沉底第一个元素
for (NSInteger index = self.count-1; index > 1; index--) {
[self zs_exchangeWithIndexA:1 indexB:index Change:exchange];
[self sinkIndex:1 bottomIndex:index-1 compare:compare Callback:exchange];
}
[self removeObjectAtIndex:0];
}
//第一个参数是需要沉底的元素索引值,第二个元素是能允许沉底的最大索引值
- (void)sinkIndex:(NSInteger)currentIndex bottomIndex:(NSInteger)bottomIndex compare:(ZSCompare)compare Callback:(ZSExchange)exchange{
//数组第一个数为空,就是为了子左结点刚好是2倍,子右节点是2倍+1
for (NSInteger maxIndex = 2*currentIndex; maxIndex <= bottomIndex ; maxIndex *= 2) {
//找到子左右节点的最大值,父节点与这个值比较,首先必须保证右节点要存在
if ((maxIndex+1)<=bottomIndex && compare(self[maxIndex],self[maxIndex+1])==NSOrderedAscending) {
++ maxIndex;
}
//比较父结点与子左右节点的最大值,如果小于,则交换,否则break跳出
if (compare(self[currentIndex],self[maxIndex])==NSOrderedAscending) {
[self zs_exchangeWithIndexA:currentIndex indexB:maxIndex Change:exchange];
}
else{
break;
}
//将当前需要改变的节点位置currentIndex变成maxIndex,这样就可以继续沉底
currentIndex = maxInde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