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坐在电脑前,手里拿着各种移动设备,几乎24小时都在接触并“参与”各种各样的广告——社交文案、H5、原生广告等。
看着朋友圈里各种广告满天飞,于是,我们记起了安华的产品。问自己,我是否也能在朋友圈里宣传我的产品呢?
二次传播
转念一想,有何不可!于是,咔!咔!咔!拍了一些精美的产品图。打开朋友圈,选中图片之后,却发现,我无法给这些图片配上文字!怎么样说才好呢?
这时,我们就应该思考,我发的东西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首先,最先被我们的应该是“传播”。因为互联网时代使文案变得更有“社交感”。文案的传播链条应由单向变成双向,也就是由“引发兴趣——阅读 ”到“想读——互动——二次传播”
因此,在社会化媒体上传播的文案,标准应该是这样的:引发阅读兴趣——分享——二次传播。
有趣的东西总是不容易被排斥,那么,怎么写出有趣的文案呢?通常可以使用夸张的词汇、制造意外或者反差、自黑、自嘲、自我调侃、有趣故事等。只是,在新的互联网传播媒介上,文案的“有趣”已经不限于文字本身创造的“趣味”。
我们始终要明白,吸引阅读不是文案的目的,吸引参与和互动才是。
别让别人看出来你在做广告
看看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被疯狂传播的内容,除了纯粹的娱乐或实用的信息,居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广告文案。人们不喜欢广告,却愿意传播和分享,原因很简单:(1)被广告内容打动;(2)广告没被发现。
写一则文案。首先,忘掉你要写的形式,彻底摆脱形式的束缚,不要从常规的广告形式入手,不管结果如何,努力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用苏立文的话来说就是:写文案要从一张白纸开始,甚至都不要去想那张白纸。
占据用户心中最有利的位置
要实现产品销售,就必须守住消费者“产生需求”这一关口。也就是说,消费者产生需求时候,确保他能想起你的产品。
这里将介绍ELM经验法则来操作品牌文案,这条法则认为占据消费者心智有两条路:中央路径和外围路径。
中央路径:利用逻辑、推理和深入思考说服消费者。主要灌输各种事实、数据、证据、证书、研究、报告把它们融入文案当中。
外围路径:利用愉快的想法和积极的形象或“暗示”所产生的联想来说服消费者。写文案时候要填满色彩缤纷、令人愉快的形象,幽默或受人欢迎的主题,或者名人代言、推荐,等等。
总结下:
(1)文案要吸引人主动转发分享,达到二次传播。其主要就是内容有趣、感动他人,亦或者。广告不易被发觉。
(2)利用好人的消费心理路程,加大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主要一种法则来学习这种文案的入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