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了些国外的同学,颇有些想法。
毕业那会,同学中一等人出国,二等人读研,工作的都是实在够不着这两条路的。OFFER方面,最好的去外企,其次的就五花八门,选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其实不多。
十多年下来,各自的人生基本上也定型了,偶尔聚会聊聊,老同学们的未来也基本能看得到。
选择出国的:一些留在高校做教职或科研,一些留在知名大企业。做教职的,走科研道路,还行。在企业的,做到中层的,一个都没有。TOP2的学生,素质摆在那,找好工作其实不难;但任何企业要做管理,涉及到沟通、协调、判断、决策这种软技能,受文化背景和社会主流观感影响,门槛真的很难跨过去。类似科研这种靠硬技能吃饭的,相比之下还可以说不算太吃亏。所谓透明天花板,人才就这样浪费掉,真有些可惜。
多说一句,出国的同学们对政治都比较敏感,往往积极参与,不像国内这样迟钝。但大部分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看起来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减弱了。政治正确就是真理,宗教信仰不容侵犯,种族歧视罪大恶极。至于为什么,不考虑。比方说宗教,它是精神上的一套解决方案,管的是心灵,但并不是说客观世界就会兼容这套解决方案,就算当下看起来兼容,时移世易,以后呢。懒人选这样的套餐方案可以理解,求知求真毕竟不轻松,我辈奔四十还不能不惑,就很遗憾了。
留在国内的:去外企的,比出国的发展要强一些。同样有天花板问题,不过更高了,还是有做到中国区总经理的。去一般企业摸爬滚打的,现在大部分活络点跳过槽的都进金融行业了,比例相当高;剩下的不是在折腾创业,就是在行业龙头企业。其实我们专业跟金融一丁点儿关系都扯不上,可见大浪淘沙,金融行业的引力有多强。看外企不行了,就跳出来去金融的不在少数,这也是和出国同学不一样的地方,还有得选。一些经管专业的同学,在顶级投行干到MD甚至合伙人。去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的,还在慢慢磨。快的做到省会城市副区长,母校中层副手,央视中层副手这样子。当然,这是排除掉那些二代们,只靠自己的。这类型职业都是所谓的大后期职业,四十岁之前这个年龄段还看不出大幅优势,得再过十年。
总的来说,这些年国内大发展,阶层流动性强,又没有天花板,错过了殊为可惜。还有一处可惜的是,几乎没有同学在互联网企业有大发展。可能和求稳的心态有关,看着互联网行业朝生暮死,都回避了,进阿里和腾讯的大多是在它们做大以后才进去的,至今似乎也没听说做到高层的。从宏观视角看,吹尽黄沙始见金,这个行业多的是草莽英雄,是小投入大回报的好地方;没有代际积累,又对自己有高要求,就得去这样的行业。
出国后又回来的:绝大部分都是教职。回母校,或者去家乡所在高校等。小部分进了金融。
回顾这些年,出国最大的好处其实是social skill的培养,国际视野。打算以后以研究为生的可以考虑出去读博,其他还是算了。现在科研工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即使硬技能过关,也很大可能最终是个科研民工的命,就不用说还有生物专业这种彻底工程化的天坑。普通人较好的选择是本科读完出去念两三年MBA再回来,进可攻退可守。
21世纪都快过去二十年了,这些经验也未必适合再往后二十年。不过,只要社会正常发展,没有技术革命浪潮兴起时,阶层一定是越来越固化的,这一点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而,代际积累因素会越来越重要。在一个有天花板的环境白手起家,会是越来越困难的选择。
当然,前文仅以社会地位为价值取向,只选了这么一个角度,而这个可爱的世界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参差多态是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