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的人和事比较多,想法也比较多,想列个清单出来,却不知道如何下笔,总觉得有些是妄念,有些是虚说。好在天尚明,我尚清醒,写下细碎想,算作小札,来日方长。
细碎一说•谦而不卑,和而不同
往来时,我想做个谦和的人。我喜欢把这词语拆开看,“谦”是谦虚,“和”是“和而不同”。对于自己欣赏的,崇敬的优秀的人与事,保持一种谦虚的姿态,不吝啬夸奖,不浪费学习的机缘,借着对方的高度,往前跨上一步乃至几十步,都不夸张。
然而谦虚却不能自认卑微。我欣赏对方,想要向他学习的姿态是恭敬的,因为我在言论中得以成长所以我的内在是直立的。我并不卑微,不会只是一副点头称是的态度,更不会只是“顶礼膜拜”的模样。他有高度,是他修行的结果,我没有这样的高度,是因为我没有去修行,或者我修行得不够,但是他的修行成果与我向前走的路恰好应和,于是我谦虚,我汲取他已有的智慧,让自己的修行速度加快,让自己的修行多一个佐证。但是我不卑微,更不会因为对方有令我心悦的点而唯命是从。就像前日一位大师的一套修行法,总有我不认可的地方,这就关系到了取舍,后面再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当我点评某些被人迎奉的人物时,因为言辞犀利,与那人所想不同,并且说出“与其说我从他那里学到什么,倒不如说他说的有些东西与我曾经所言有些共鸣之处”,那人说我不谦虚。我自己有和朋友反思过,我是不是不够谦虚,有些自傲,毕竟点评别人时便把自己放在了高姿态上,我是否具备点评他的资格。但是却也觉得纵然我们是以一副看客的姿态,就已经可以“议论纷纷”,更何况我们作为学子,择善而从呢?我并未要把自己定义成某个高度去定义别人的言论,只是某些言论不适用我,便舍弃了,既是舍弃,便不论价值有无,都无用了。
至于“和而不同”,是我与你,与修行人生之道的人,与学问大家,或与芸芸众生,与天地万物,因有共通之处而和睦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这便是“君子和而不同”。我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因为与人共通而感到喜乐,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你的见解令我不苟同时,一笑置之便是我的让步。你说服不了我,我也承受不住你的其余观点,此时我们是平等的,我没有必要去钻个牛角尖探讨孰是孰非,却可以选择放在一旁,只与你分享所通之处,这样于你我而言,皆是太平。
在我看来,修行无上下,只有深与浅。谦而不卑,和而不同,便是我崇尚的姿态。
细碎二说•适当地不听老人言,或是一种取舍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指的是什么人?因为老人家常说这句话,慢慢地快被曲解成年纪大的人。然而真正的“老人”指的是有经验的人。因为有了这样的金句,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出现,他们打着爱护你,指点你,帮助你的旗号,开始在周围泛滥。不可否认,“老人”的出现给我们的人生修行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还有很多“投机取巧”的机会,但是就这两年的我来看,这样的“老人”越多,越没了自己的心思。
当我对某件事产生了不一样的思路时,“老人”说:“你听我的,我是过来人,还能害你不成?”当我对某个行为有了不一样的见解时,“老人”说:“你听我的,别人都是这么做的,你不要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存在即合理。”这论调多么证据确凿,多么无懈可击,总让人在当场无言以对。但是他们都认可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即便是对的,就不能变吗?即便是不能变,我连换个想法的资格都不能有吗?
用“老人”的腔调去过分要求别人,或许并不适用。圣贤的智慧也不是都从“老人”处得来的。我倒是很感谢王阳明“格不出物”的经历,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质疑部分“老人”。我们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取舍,达到“道”的平衡,去获取“道”的机缘。我们要清楚自己谋求的是什么,然后随性而为,即便是“撞了南墙”,即便“老人”在一旁戏笑你的不懂事遭了殃,也没什么打紧,毕竟我们每一次错误的尝试都是一场正确的修行。
“老人”不是“贵人”,我很明确,我想要的是“贵人”。一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在雨中不打伞地边走边聊到凌晨,我对她说:“你知道吗?你是我在这个阶段的贵人。”我早前在大学时和旁人说过,我认为:“一段人生一段人”,而每段人生,只会出现一两个贵人。“贵人”与“老人”不同,贵人陪你经历人生,在契机中互相点化,老人牵你走过人生,事事左右,无暇其他。我明确地知晓我会将“贵人”看重,舍弃与我“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老人之言”,对“老人之言”做出一番取舍,该学习的学习,该抛弃的抛弃,不盲目,不偏听偏信,有自己的思路,并且摆正自己的姿态——
虽行有折弯,此心不动。
细碎三说•先恃才后傲物,或者是一种人生境界
我从高中时学会了一个词,叫“文人相轻”,这是一种极为正常的行为,不论是因为文人之间言论不同,抑或是因为他人更有成就而故作轻视来抬高自己,都是说得通的,因为人往往都是护己的,并且需要一番自我认可才能说服自己来继续从文,如若从内而外地全然谦卑,倒显得毫无心性。当然,也不乏高境界的大家,能够上善若水,接纳万物,这种境界非常人可得,而达到这样的境界的人,且也不是“文人”二字可载的了。
这样的“文人相轻”我也经历过,倒不是自诩文人,只是平常会舞文弄墨的,被人贴上了“文人”的标签,圈子带有一定的磁场,由此吸引了一些“同道中人”,于是便出现了“相轻不相和”的局面。这样的人会像个偷窥者一般关注着你在“文坛”的一举一动,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但凡看到了你有一点不合理处,便开始疯狂与他人一起指指点点,甚至带头起义。原先我会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针对一些言论看个半天,想要看出个究竟来,最后倒也一样“格不出什么东西来”,从而改变了想法。我想要表达的,是我自己的世界,我不贪图世界回馈我一分一毫,为何要在他人的世界争个高下长短。
经历了“文人相轻”后,我开始探索“恃才傲物”的境界。或许正经来说,这算是个贬义词,仗着自己的才华,不可一世,自高自大。这种说法本身就把人归类于“有才华”那一类了,我倒不是想说自己有才华可以“恃才傲物”,而是想要让自己变得有才华,最终达到“恃才傲物”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在自己的境界里,慢慢提升自己的高度,高度越高,所看到的东西与他人便不相同。这是我最近几天一直和朋友在探讨的话题,恰巧昨日听课时也听到了一样的言论,我喜不自胜,这是“相和”的模样,这是我想选择的人生态度。我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高度,我想要站在高处,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当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以后,就会自然而然生成一种境界来。这种境界,会让我觉得,来这世上走一遭,是不虚此行的。当我们可以区别于一般的芸芸众生时,会有新的使命感——万物赋予了你探索的身份,去发现“道理”二字的真义所在。
与其说是“恃才傲物”,现在想来,应是“恃境傲物”了。或许太多人认为“傲物”二字是如何如何不可取,如何如何不谦虚,我也想要听取本心的召唤。你不理解“傲物”,是因为我与你的修行不同,“傲物”,是我的人生追求。若有一番“傲物”姿态,我想我也定然不卑不亢,不会作出一番“卑微”的姿态来,当我有了傲物的资本,我想,我该是以勇心立于人前的模样。
本心难守,难怪恃才。若无才可恃,也无本心可言了,遑论傲物。
八月该是不宁静的一个月,林林总总写下来,竟然也有近乎三千字之多,果然越是真实的东西说起来越停不下来。以前不爱看这样的文章,现如今自己写了,写完还觉得有些好笑。我想会有人问我,你是哪里来的自信和勇气,总结这些莫名其妙的言论,本来也担心言论不当引起他人不适,但是既然我心作如此想,便敢于立于人前,这是我的世界,便不听“老人言”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