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读书笔记日更文全部锁文,写申请被驳回,只能换一种方式记笔记了。
有人对释迦牟尼带领比丘们修行、乞讨有质疑,说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纯粹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有什么意思呢?太过平淡了吧?这样的人生还值得吗?
释迦牟尼所带领比丘修行,让人们看待到的这种平平淡淡,不是指的什么都不发生,一片死水,生命凝固,再也没有新鲜的活力,它指的是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就像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里写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如果陶渊明没有经历误落尘网的三十年,最后他就很难达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那种境界,他就不会那么地快乐,他就不会断然放下。
这里的平淡也不是鼓励我们去追求平淡。如果追求,就不对了。他也不鼓励我们去追求绚丽,追求绚丽本身就是执念。他就是启发我们要全身心地放下,进入此时此地,沉浸于当下。如果我们都能够吃好眼前的每一餐饭,那我们就能够吃好人生这碗饭。一生中无非就是每一个当下连贯在一起组成的,把每一个当下都活好,这一生自然就好了。
修心的第二条法则叫作修广大心。要从眼前的烦恼中解脱,要把自己的心量打开。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就曾经问释迦牟尼,说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守住心念,排除掉邪念的干扰?你让我安住,我在这儿端着饭碗,突然听见小鸟叫,脑子就跑了;突然想起还有一件什么事没干,就又心不安了。一个念头十万八千里,就翻到很远的一个地方,不在这里了。
怎么办呢?释迦牟尼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因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生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有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让它们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的境界。就是所有起源的生命体或者是物质,其实都可以进入涅槃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实质上众生都没有被我灭度。
释迦牟尼说,如果菩萨心中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相状,就是执着于这些念头,这些外在的条件和相貌,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如果菩萨的心中有我,有别人,有众生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以及寿命、时间的区别,那他就有了分别心,这不是菩萨。
在释迦牟尼的眼里,所有一切众生都没有分别。比如猫、狗、老虎都是众生,只不过大家以不同的相状呈现在这个世界上。一堆粒子组成了一只猫,然后在释迦牟尼看来,它们本无分别。可是在一般人看来,这个是猫,那个是老虎,它们两个分别很大,仅此而已,就是相状不同。人类发明了不同的名词给万事万物起名,做区别,贴标签。也正是从命名开始,万事万物才有了分别,人们才有了分别心。
一个事物被描述得越具体,这个事物就越具象,这个描述语就越狭窄。可是当我们回归到生命的初始状态,尝试着闭上你的眼睛,根据释迦牟尼的描述去排列一下众生的世界,你会发现,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猫、河马、兔子、花草、岩石、地球、太阳、月亮,所有的事物在本质上就是构成它的最核心的、最基本的那个部分,并无分别。好奇妙,试试看。
众生,在释迦牟尼看来,包括了广大万千。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不只是我们的家,我们所在的城市,我们所属的国别,都是一种无限性的存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