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简单的镜子
转载请标明原作者和出处
也可以关注 我的简书
有评论家说《恶意》是东野圭吾的游戏巅峰之作,能与《白夜行》媲美,认为《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我不懂在文学上是否如此,但就个人看书体会来说,这两本书确实抓住我的眼球,看得停不下来,看完又意犹未尽。
《恶意》主角制造了犯罪动机的犯罪动机,为的只是被害者的声誉,但主角的真实犯罪动机到底是什么呢?是凶手一直以来的自卑感,嫉妒感,还是他从小受母亲长期仇视环境的影响,亦或者是小时候总是被欺负的无法终止的怨恨。
**读后感
**
“恶意”原意是指不良的居心。在东野圭吾的这本书中,凶手的恶意更像是小孩子的恶作剧:“没什么原因,就是看你不爽”。“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怨恨报复的开始”是让人觉得是对寒彻刺骨恶意的最好诠释。
东野将人性中的很少人关注的阴暗放大到极致,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我理解的凶手对被害人的恶意源自于无法释怀的嫉妒,而深挖这种嫉妒产生的源头是不断的对比,让人一辈子都无法躲避的对比。就犹如你身边一直有一个人什么都比你好,每一方面都比你强,重点是他不只是各方面都比你好,他为人处世也比你更好,常常帮助你,在他面前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永远没有发光发亮的可能。这种让人无法躲避的对比,让人无法超越的卓越,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怨恨和恶意,当人身处这种情绪中,无法自拔时,就会像凶手一样,为了诋毁别人的名誉,自己粉身碎骨也不怕。
细细思考之后,能体会到野野口修的那种无论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这个人的无力感和对无法改变自己命运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其实我是非常同情野野口修的,一辈子都在同别人对比,而这种对比让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让自己堕入了深渊。
** 野野口修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野野口修自身角度来看,他无疑是个爱钻牛角尖、爱比较的人,也是一个不会自我调节情绪的人。我一直相信上帝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和不擅长的事情。当你在某一方面不如意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换个方向,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和优点,而不要沉浸在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无法自拔,更不要因此产生怨恨。应该对别人的优点优势抱着学习的态度,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报着感恩的态度。退一万步说,即使你在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差,那又怎样呢? 可以换个圈子,你总会比有的人过的好,而且只要自己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过的开心,这不就够了吗?你在嫉妒别人的时候,也许有很多的人正在羡慕你呢?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野野口修生活在一个总发生校园暴力、欺负同学的学习环境中,任职在一所不关心学生心理、回避校园暴力问题的学校。所有的这些经历,都对野野口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他在任职期间,他对教育的认知是:‘’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情。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野野口修自小生活在妈妈一直在抱怨的家庭环境中,这无疑对野野口修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在这一方面,东野圭吾也阐述了一个常见的现实情况:”简单来说,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的逼着小孩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看才好,结果只能把政府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通常内容生硬而且无趣,只会让小孩更讨厌书本。这种恶性循环应该会周而复始的重复下去吧。”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整天在小孩子面前玩手机、打麻将,却让小孩子去看书,整天骂小孩子不看书,不学习。当小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首先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只会认为小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听讲,责备老师不会教。在我看来,孩子心理和身体的成长很大程度上还是受父母、家庭环境、学习生长环境的的影响。
** 我们的思考?**
看完《恶意》,我不禁反省,我是否会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仅仅见面的场合,这也许就产生了内心微小的恶意。是否因为一些非常小的问题,就对谁怀恨在心?
在我们生活中是否也总是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却对身边的亲人有着很高的要求,是否也会在自己玩手机、打麻将的同时,要求孩子去努力上学,读书。
我们是否因为会因为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优秀,而产生自卑,进人延伸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清的恶意、虚无缥缈的恶意,甚至产生无穷无尽的怨恨。是否总是负能量满满?
经典词句
1.简单来说,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的逼着小孩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看才好,结果只能把政府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通常内容生硬而且无趣,只会让小孩更讨厌书本。这种恶性循环应该会周而复始的重复下去吧。
2.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情。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3.说不清道不明的恶意,虚无缥缈的恶意,无穷无尽的怨恨
4.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就是看他不爽
5.用尽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也要玷污日高的人生
————————————————————————————————
以下可能涉及到剧透:
**内容简介:
**
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前一天晚上于家中被杀害,凶手野野口修很快落网,对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唯独对犯罪动机沉默不语。他是否真的是罪犯?他究竟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好友”?警察加贺在做过一番调查之后,一位凶手是因为和被害人老婆有了一段地下恋情而杀害被害人,将被害人塑造为一个伪善的,可怕的变态作家,但一个微小的手上老茧让加贺存疑;再调查多一点时,以为凶手是被害人的影子作家而杀害被害人,还是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疑问;继续调查,认为凶手因为小时候经常受被害人欺负而怨恨杀人,发现还是不对,到底是什么犯罪动机呢?警察在追踪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往来历史之后,警察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如同坠入深渊般感受到无尽的寒意。
别人的评述
———摘自知乎
章铧文大牛对《恶意》的解说
日高邦彦是野野口修的国小、国中同学,长大后二人同为作家,但是日高很显然比野野口要有写作才能,他们二人再次相遇的时候,日高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说家,而野野口仍然籍籍无名,虽然一心想成为作家,但是这条路却走得并不顺畅。成名后的日高并没有将野野口拒之门外,而是好心地将他介绍给了儿童读物的编辑,为他的作品找到发表的渠道。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称作是野野口的恩人的人,被他用钝器砸晕,然后勒死了。
谋杀案的解决并没有花费侦探加贺恭一郎很多的时间,当加贺发现野野口在关于案件的记录中有几处故意为之的错疏之地时,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责。可是,案件并没有由此结束。在书中,野野口一直不愿意提及他的作案动机,在加贺的努力下,我们可以看见,事实被一点点揭开,各种微小的证据,都在此时证明着,其实,野野口才是受害者。
一个伪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变态的日高形象浮现出来。他将野野口的作品据为己有,还借此成为了一个畅销作家。他拍下野野口想要刺杀自己的录像,收藏好留有野野口指纹的凶刀,野野口与日高邦彦的妻子初美产生了暧昧的关系,这一切都成为日高邦彦要挟野野口做自己的影子写手的条件。为了维护初美,野野口接受了这一切,并将它们视之为命运的安排,最后,二人竟然演变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遭人抢劫,抢匪劫持人质与警察对峙了130小时之后,主动放弃,在对他们的审判中,四位人质都不愿意出来指控,甚至还募集资金要救他们。这种在意识到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之后,对控制者的情感反转,就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可惜最后,初美却因为车祸而死,野野口并不认为这是一场纯粹的意外,因为那个雨夜,货车司机说,初美是忽然出现在路上的。也许,是被人推出人行道的!为了给心爱的女子报仇,为了自己应该享有的尊重和荣誉,野野口策划了这起谋杀。他之所以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杀人动机,完全是为了那位他曾经深爱的,已经离世的女子。逮捕时,加贺才知道野野口已经身患绝症,时日不多,调查的过程见于各种报章,野野口成为了让人同情的杀人犯。
接下来东野圭吾将故事引导向了一个令人惊恐的方向。
这就是这本书被很多人推崇的地方,案件结束了,故事却并没有结束,最让人惊叹的排布才刚刚开始。多事的加贺警官却并不愿意就此罢手,他认为的问题出在哪儿呢?是进入打字机时代后不该出现在手指上的写字的老茧?还是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亲密无间”?当虚伪的皮相被一层层地剥开,野野口蒙满尘垢的心灵被加贺托在手中,捧到了读者面前。这一切都是阴谋,没有婚外情,没有代笔,没有威胁,只有野野口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实施,这样的费尽心机,昭示着结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个开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谋杀他的一生!
拍好录像带,藏好刀具,收好初美的照片,抄好日高写过的每一本书,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以一个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营造力,缓慢而又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剧情的设计和完善。他甚至提前毒死了日高隔壁邻居的猫,只为了让大家相信,日高本就是一个视生命如草芥,残忍暴戾的人。日高已经死去,但这却无法消磨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长的恶意!死亡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如果没有加贺的坚持,野野口这件用自己和朋友的生命创造出来的作品,当真是一部杰作,蒙蔽所有人的杰作。“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在加贺调查当年与野野口相关的校园暴力时,他想起了自己失败的教书经历,他的学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却无力去拯救他。当他问施暴的学生,为什么要打人时。孩子回答说,“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这么一句毫无逻辑,毫无道理的话,却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住在同一个街区,上了同一所国小和国中,野野口被校园暴力不想出门的时候,日高天天找他结伴去上学。日高有原则,有正义感,从小就敢直面校园暴力,而且为人谦和,待人有礼。“不管对谁,他总是非常亲切”;而野野口,内向,胆小,为了逃避被暴力,主动去做了恶人的跟班,参与欺负日高的行动。即便如此,在日高成为畅销小说作家之后,他仍然提携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野野口参与校园暴力的证据之后,还帮助他隐瞒事实。单从这样的人物关系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可惜,恨意却早已深植,圣经说,人生下来就带着原罪,这些原罪被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之一被称为“嫉妒”!
野野口的母亲非常不喜欢那个在她看来十分低级的街区,她总是用一种高人一等的语气数落着她的邻居们,“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绝对不会到这里来居住!”而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家庭来说,他对日高是有心理优势的,但是,与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的内心最无力的日子,而日高的存在更突显了这一点。日高对他所做的一切让他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可软弱的野野口修却连痛恨自己都无法做到,于是只能将自身的一切过错归咎于日高邦彦。
这种自负与自卑的结合在野野口的心中产生了强大的扭力,不甘与嫉妒让他的心理最终变得畸形,恨意便如同生长在野野口身体里的癌细胞一样,最终让他迷失了自己。更可怕的是,对于野野口来说,这样的情绪已经超越了意识的存在。在他忙于恨一个人的时候,在他忙于拼尽全力毁掉日高的一切的时候,满腔的恶意填满了他,以至于他已经无暇去寻找那恶意的源头。
以下是我写的关于东野圭吾的读书笔记,欢迎各位前来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