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暴力沟通,用PBl学习,7月11日——15日在西安欧亚学院举办的村小八期培训,让我感受到世界原来如此温暖、有趣。
“非暴力沟通与PBl项目式学习” 村小八期(暑假)培训
今年春天3.4月份读了《非暴力沟通》《萨提亚对话练习》,对情绪、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在自己的家庭和学校也进行了有意的尝试,确实收到一定的效果。记得自己读到《非暴力沟通》表达句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时,还用这样的句式给老公发了信息,感觉这样的沟通更容易达成共识;在学校处理孩子们的纠纷,也试着先接纳、平复情绪,再发现需要、提出请求,孩子们没有了抵触,又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但生活中还是会不断地发生各种不愉快,自己有时也会控制不住情绪,这次培训有专门的“非暴力沟通”体验式学习,应该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困惑,一看就心向往之。
对于PBl项目式学习,去年暑假只参与过一次“PBl”的分享,是一个小时的工作坊。虽只是略知皮毛,但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也经常听到其他老师在讨论PBl,可自己对PBl一直是朦朦胧胧。这次有了三天的参与式学习,更不能错过。
非暴力沟通,照顾自己,看见他人
李迪老师的声音缓慢、平和,一如非暴力沟通带给人的平静、放松。他毫不掩饰自己开场时的紧张,坦然接纳自己的情绪,让我们感到瞬间与导师拉近了距离,原来,导师与我们一样也会紧张。
一、明确基本要素,改变沟通模式
不带评论的观察,不是想法的感受,指责背后的需要,命令潜藏的请求,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原来一直存在着“心口不一”。
发现真实的内心,不容易;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真实的内心,更不容易。
从“你对我这么冷漠”的评论,到“你这一周一直没有主动给我发信息”的观察;
从“我都没有见过你这么懒惰的人”的想法,到“看到你起床后不收拾自己的房间,我感到很不舒服”的感受;
从“他每节课都会捣乱”的指责,到“我需要学生的认同和接纳”的需要;
从“现在马上关掉电视”的命令,到“妈妈希望你把握好看电视的时间”的请求;
李迪老师带着我们一点一点的体验、练习,让我们逐步感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二、关注身体和情绪,是对自己负责的开始
身体虽只是一个躯壳,但没有了这个躯壳,也就没有了精神的存在,所以,任何时候,关注自己身体的情况,是我们最应该具备的首要职责。
情绪与身体紧密联系,无视情绪,就会让身体陷入更糟糕的状况,而且,控制情绪是我们能够合理处理事情的前提,所以,认识、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控制情绪的前提。
“现在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体上,感受自己的身体此刻是什么状态?”
“喉咙很堵,肩膀有些沉,肚子有胀气……”
“回到身体,感受身体的感受,感受喉咙堵……肩膀沉……肚子里的胀气……”
“此刻,感受身体与刚才有没有变化?”
“喉咙没有那么堵了,肩膀没有那么沉了,肚子里的胀气也减少了……”
“继续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感受身体的变化……”
李迪老师引导着我们回到身体,身体被得到关注后,慢慢解脱。
“请重复,我很生气。”
“请说出来,我很沮丧。”
“感受当自己说生气时,身体的变化……”
“感受当自己说沮丧时,身体的变化……”
情绪得到认同和接纳后,情绪得到缓和。
关注身体和情绪,是我们对自己身体负责的开始。
三、照顾自己,看见他人
探寻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让自己得到照顾,自己的心得到安放,才有可能去看见他人。
但在实际沟通时,我们要先表达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人得到理解、认同,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每次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你能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想?”
“你很生气、难过、无奈、焦虑,是吗?”
“你需要支持、分担、放松、成就感,对吗?”
在李迪老师创设的场景中,我们一遍一遍探寻他人的感受、需要,帮助他人发现自己,也帮助自己发现他人。
李迪老师说,世界其实就是你和我,你和我的关系好了,你和任何人的关系就好了,你和这个世界就好了。
你我的关系,就是世界的关系。当我们不把对方抛出的“矛”扎在自己身上,而是 在“盾”后去发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建立连接,那么“矛”“盾”也就不再矛盾。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温暖,看到这份温暖,世界如此温暖。
PBl,让学习真实发生
疑——看——想——做——说——议,邓豪老师用两天半的时间与老师们开启了一趟教育冒险的旅程,让村小的老师们对PBl模型有了认识——体验——反思。
一、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即教材
PBl倡导的是生活化、协作化、生成化,电梯里的狗厕所、教师理想中的笔记本、教学中的困惑……所有的问题基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通过PBl模型,进行团队协作、智慧碰撞,生成新的产品,在此过程中锻炼提升参与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当我们还在纠结于课本上这个知识点总是记不住、孩子学习动力总是不足时,殊不知,知识与生活的脱离乃问题根源;
当我们还在排名,考不好就给孩子脸色时,殊不知,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协作和交流;
当我们还在担心孩子被手机、网络剥夺判断力时,殊不知,世界的发展已超出我们的想象。
PBl的参与式学习,让我们真正明白了: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即教材。
二、拥抱不确定
两天半的工作坊中,每一个活动最后呈现的结果,都无法预测,邓豪老师说,我也不知道大家最后会一起讨论出什么结果,这就是一场冒险,这也是PBl最迷人的地方。
PBl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因为每一次的产出,都是现场生成。
当老师们每人一笔画出自己小组的吉祥物时,内心由最初的怀疑变成了惊讶、欣喜、自豪;
当老师们用模型第一次尝试设计出理想中的教师笔记本时,由最初的不情愿变成了产品宣讲员,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当老师们选择自己的教育问题,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研究讨论,得出解决方案时,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搭建起了教育的教堂。
PBl带给我们的,就是,拥抱不确定。
三、完成比完美重要
“这样表达准确吗?”
“这个方案可行吗?”
经历未曾经历的,总怕自己出错,总怕自己哪个地方不够好,苛求完美的性格,却制约了我们的潜能。
邓豪老师说,先不评判优劣,让思维发散,才会有更多灵光闪现;先做出一个最粗陋的原型,再征集用户反馈,不断迭代,才能越来越接近完美;永远没有绝对的完美。
邓豪老师还说,即使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多积累了一条失败的教训,那反而意味着离成功又进了一步。所以,当有人错了时,我们要恭喜他。
两天半的工作坊,邓豪老师与七十二位村小教师一起经历了一场充满未知和惊喜的教育冒险,让我们在冒险中感受到学习的真实发生,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
知识的学习,是迁移,当我们发现自己知识的缺口,产生疑问,通过链接新的资源,解决疑问,补上缺口,再把知识进行迁移,我们便获得了新的认知。
自我的认知,是洞察,当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不适,产生烦躁、困惑、焦虑、纠结,通过链接新的资源,消除不适,获得平和、放松、满足、幸福,我们便懂得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暑假,西安村小八期,用非暴力沟通,用PBl学习,世界竟是如此温暖、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