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百度里搜索“简历制作”或者“面试技巧”的字眼,可以获得上千万条搜索结果,各种模板总结,实操指南数不胜数。当求职者们能够轻易获取这些资源时,为什么依然会有很多人对找工作感到迷茫和害怕呢?
有人会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者找到了方法又没有贯彻足够的练习。
我体会到的另一点——缺乏思维方式的转变。
当我们从学生阶段向职场人士过度时,我们需要练习一种“需求导向思维”。所谓需求导向,指首先了解真正的需要,为了满足需要进行恰当的行动。
关于这种思维转变的必要性,本篇围绕“准备简历”这个求职过程的首要环节来聊一聊。
一. 如何在准备简历环节运用需求导向思维?
不少学生准备简历的步骤是:下载一个简历模板,回忆自己的专业学习、社团实践和实习经历,然后按照模板的分区进行填写。随之开始“一封简历打天下”,而后音讯寥寥,继而迷茫伤感……
简历,作为求职路上贯穿始终的一份资料,其唯一目的——让雇主感到求职者与用人需求相吻合。它不该是简单模块化的人生回忆录,而应是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有主次之分的个人展示。
如何做到有针对性、有主次之分?建议准备简历的第一个步骤——从分析职位需求开始。
分析职位需求的方法:
1. 仔细阅读应征岗位的JD(岗位说明书)
通过JD中的职责描述来推断该职位所需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于实战经验欠缺的学生来说,这是最普遍的操作方法。
2. 多渠道了解该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
由于实际存在JD职责描述不清晰的情况,所以了解已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的工作内容,通过具体行为来总结职位需求,也是重要的方法。而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可以是通过网络搜索,也可以是向同专业或者相似经历的前辈进行咨询。
只有运用需求导向思维,先完成职位需求分析,再根据职位需求对个人经历进行筛选,优先突出职位所需要的特质,其余必要信息简洁说明,无关信息则直接放弃,这样才是有的放矢的准备工作。
举个例子。
某公司招聘一位新媒体运营岗,主要职责是:负责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及推广工作;独立运营微信公众号,为粉丝策划与提供优质、有高度传播性的内容;负责策划并执行微信营销线日常活动及跟踪维护,根据项目发送各种微信内容;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收集用户反馈,分析用户行为及需求。两个中文专业应届求职者:
求职者A:
新媒体运营岗和我的专业有一定关联,我的文笔还不错,我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学院还有一定知名度……
遂开始将个人经历整理成简历。
求职者B:
在起笔写简历之前,先对该职位以及该公司的公众号内容进行研究和找资料:
- 这家公众号的推送内容是什么主题?
- 日常推送文章的分类和频率是怎样的(与日常运营、推广相关)?
- 哪些文章属于爆款,原因是什么(高传播度内容选择的标准)?
- 粉丝群体是哪些人?有开展哪些互动活动(用户分析,项目策划)……
随后思考自己的经历:
- 我对这个公众号的主题是否熟悉?
- 我的过往经历中哪些与运营公众号或者活动宣传、推广工作相关?
- 我有没有认识的朋友有过同岗位经验等。如上两种思路,哪种属于运用了需求导向思维进行职位需求分析呢?
二. 职位需求分析是否必须是第一步骤?
也许有人会觉得,“个人经历总结”和“职位需求分析”两个步骤孰先孰后皆可,诚然对于已经习惯“需求导向思维”的人来说,确实不用太在意这两步的顺序,甚至可以做到同时进行,但是对于工作经验较少的学生而言,还是建议先从职位需求分析着手。
在过往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大家的关注点主要是学习成效,“我明白了什么原理”、“我学会了什么方法”、“我掌握了什么技能”……目光习惯于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求职这一行为,如果依然保持从自身出发考虑问题的习惯,也许会进入一个思维误区:认为我具备的技能,“可能”岗位也会用到,在假设中进行供需匹配,却忽略了岗位真正的需求重点。
继续上面新媒体运营岗招聘的案例。两位求职者依照各自的思路呈现的简历:
求职者A:
罗列了自己学过的所有课程,参加的所有实践和社团活动,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情况……
求职者B:
简要介绍专业背景,重点介绍自己在校园社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运营推广的经历,写明主要策划项目及成果,展示个人优势……如果你是HR,你会更倾向和哪一位求职者进一步沟通呢?
三. 什么样的简历更“好看”?
年复一年,关于简历制作的攻略甚至培训课程层出不穷,不少在细节方面,从版面设计到字号行间距都给出“最佳观感值”。这些从视觉效果直接吸引HR的方法,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我的第一份简历,是在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根据学校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完成的。在老师给予的诸多信息中,有一条让我印象深刻:简历的版式要有亮眼之处,以便脱颖而出。于是我挑选了有设计感的立体图标作为简历不同板块的分隔,做了渐变色,并且坚持彩色打印。而当老师收到所有同学的简历以后,几次提到我的简历识别度高,让人印象深刻。这个原创简历模板陪伴了我硕士阶段找实习以及毕业求职阶段,这一路没有人再对简历版式给过我其它建议。
然而当我自己成为了HR后,初学招聘,前辈从看简历开始指导我,当我把自己的简历拿出来让她指正时,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用这些立体图标呢?”我当即愣住。“图标占用的位置可以多写一条相关经验,有一些吸引眼球的做法其实华而不实。”前辈一边说,一边用红笔将那些图标划掉,最终我那个曾经被老师多次夸奖的简历模板变回了一个内容重点明确,但样式普通的纯文字版式。
在工作了一些年头后,开始有猎头跟我联系,当我带着“相貌平平”的简历去和猎头或其它公司HR面谈时,也没有人对它皱过眉,都是快速捕捉相关信息以后开始直接沟通。
这段经历说明简历的排版设计不重要吗?我亦不能武断结论,毕竟一份“高颜值”简历助人求职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但是设计感之于简历始终是锦上添花。
所以到底是什么使一份简历更“好看”呢?专业设计可以是一种好看,排版整齐简洁也可以是一种好看,而意向明确、主次分明、调理清晰,能让HR或雇主更容易抓取关键信息,才使一份简历更“好看”。
为了这最好看的部分能够尽量完美地呈现,从职位需求分析开始练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