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公子小白的大名,想必大家都多少了解一点,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因为任用管仲,鲍叔牙等人,提出了“尊王攘夷”打响了春秋争霸的第一枪。史称他为春秋五霸之首。
这个齐桓公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公子小白。在齐襄公去世之前,鲍叔牙和管仲就靠着敏锐的政治嗅觉感到了危险,分别带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难去了莒国和鲁国。
齐襄公被公孙无知谋反杀害,然后公孙无知又被雍廪(lǐn)给杀了,这个时候国内无君,远在国外的公子们就都有了机会。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亲兄弟,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谁能先回去安抚百姓,谁就能做齐国的国君。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莒国和鲁国。鲁国反应很快,率先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莒国也紧随其后,派兵保护公子小白回国。于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争夺战就开始了。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在莒国和齐国之间与公子小白的队伍遇上,并且打败了莒国的护送军队,还射了公子小白射一箭。
结果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就护送公子纠不紧不慢地向齐国进发。凑巧的是,这一箭刚好射在了小白衣服的挂钩上,所以他侥幸躲过了一死。
这时候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的意义就体现出来啦。在管仲护送公子纠慢慢往齐国赶的时候,小白却日夜兼程,捷足先登,已经在齐国被拥立为国君了,继位后被称为齐桓公。
公子纠没办法,只好暂时退回鲁国从长计议。过了没多久,鲁国就发兵来攻打齐国,要替公子纠夺回王位,但这场战斗齐国胜了。
鲍叔牙乘胜追击,还给鲁国写了一封软硬兼施的信,说:
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hǎi)之。不然,将围鲁。
意思就是齐国对鲁国说,子纠是我兄弟,不忍亲手杀他,请鲁国将他杀死。召忽、管仲是我的仇敌,我要求活着交给我,让我把他们剁成肉酱才甘心。不然,齐兵要围攻鲁国。
鲁国接到信后一寻思,小白已经登上齐国国君的位置了,根据常理判断目前没有短时间内推翻他的可能,所以何必为了一个落难公子而害得自己国家被围困呢,于是就把公子纠给杀了。每次读到这里都要唏嘘半天,成王败寇不说,自己的名在别人的眼里,是真的不值钱啊!
不过,世上还是有诚有信的人,在得知公子纠被杀的消息之后,他的随从召忽就不愿意苟活下去,也跟着引颈自杀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聊一聊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大量的士,这绝对是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他们身怀绝技,但行事低调,他们身份一般,却胸怀天下,他们为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甘愿献上性命。
后来我们经常说士大夫,其实这个时候士和大夫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大夫有官职有食邑,也就是有固定资产;而士没有这些;大夫很大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而士则更多的算是独立的知识分子。
所以相比较起来士更为自由,和雇主之间有点类似契约的关系。不过这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士和大夫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的严格清晰。
召忽算是在士当中挂了一号了,而相比之下,管仲则遵循了另一种价值观,他选择做了俘虏。当然,这样的价值观也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替谁服务,这是契约问题,也会不影响他的才干。
所以管仲被押解到了齐国。齐桓公想报那一箭之仇,怒气冲冲的要杀管仲,这时候最为我们津津乐道的一段故事发生了,鲍叔牙阻止了齐桓公。
不但如此,他还推荐管仲说:
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意思就是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你要是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我就够了;要是还想在诸侯之中一展抱负,成为霸主,那就必须用管仲不可,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大。
不但如此,鲍叔牙还具体称赞列出了管仲五个方面的能力,把管仲说成了一个全才。碰上齐桓公也是一代明君,他就听从了鲍叔牙的劝谏,并在后来任用管仲为相。后来这段故事被形容成不计前嫌,唯才是用,被很多人引用。
在那个视为知己者死的英雄年代,管仲也算是遇到了知遇的人----管仲本身也是极富士的精神的,他的身份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士,孟子就说过,管夷吾举于士,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促成了这样的千古佳话。
管仲辅佐齐桓公,提供外交、军事、政治的智力支持,从此拉开了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序幕。这一年是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