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手指”背后的家庭问题
父母的爱——孩子力量与安全感的来源
萱萱,3岁。
萱萱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直到要上幼儿园了,才被接到父母身边来。她有一个1岁多的弟弟。萓萱的父母感情不和,父亲的性格比较暴躁,在情绪管理上存在问题。
萱萱在进入幼儿园以后,与其他小朋友相比,她的“分离焦虑”的表现更加激烈,她经常会将教具全部摔在地上,啃手指,直到啃出血才能停止,还会打自己,用力拉自己的头发,有时必须躺在床上,甚至会时不时地脱光了衣服夺门而出。
在与家长进行多次的沟通后,我们认为萱萱的情况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安全感缺失造成严重的分离焦虑。孩子从原来熟悉的环境走向陌生的环境,环境中的人变了,生活的节奏变了,孩子会紧张,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用极大的耐心去陪孩子度过这段历程,家长也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接纳。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萱萱在爷爷奶奶家长大,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她已经接受了在爷爷奶奶家的生活模式。刚回到父母的身边,进入一个新环境,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就又进入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园,环境的转换会让孩子很焦虑,她不知道哪个环境是安全的。
二胎家庭弟弟的到来引发关系失衡。萱萱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爸爸妈妈要了二胎。弟弟的到来,让父母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弟弟的身上。而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萱萱有成长的需要,也有对父母爱的渴望。父母对她缺少关注,会使她出现爱的匮乏和饥渴,以为是弟弟夺走父母对她的爱,她会通过发脾气和情绪反复波动来伤害自己,以引起父母的关注。又因为第二个孩子是男孩子,家庭中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使萱萱感受到自己被忽视,这也加剧了她行为的偏激。在家中得不到关注,到幼儿园以后、萱萱会将这份需要投射到老师的身上,需要老师关注她,需要老师一整天将她抱在怀里才能安心。
夫妻关系紧张对孩子的影响。萱萱的父亲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成年后也没有独立工作,在心理上一直是个大男孩的状态,在二胎出生后出现情感出轨。萱萱妈妈发现后,两人的关系出现很大裂痕,妈妈带着愤怒,爸爸带着内疚,家庭的氛围是紧张的、冷漠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这样的家庭让她感到特别不安全。孩子希望爸爸妈妈是恩爱的,让她总受到温暖,当她感受不到这份温暖时,必然会用自己的惶恐提醒父母去改变。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问题,只想着去改变孩子。
父亲不好的“榜样”作用。萱萱的爸爸脾气很暴躁,时常会在生气时摔东西,孩子从父亲的身上学会了这种生气就要摔东西的情绪处理方法。所以在幼儿园,萱萱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将所有的教具扔到地上。
近些年,类似的案里现上升态势,解决起来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主要的难度不是来自孩子,而是来自家庭的配合。像萱萱这样的情况,如果单单依靠幼儿园、依靠老师的力量,是无力解决的,它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努力,有时候甚至需要家庭做出很大的牺牲与改变。
针对萱萱的情况,我们给出的解决思路是
1.让萱萱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恐惧。
对于一个还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3岁孩子来说,绘画是她最好的表达方式。我们给孩子准备画笔,让她通过画笔来讲故事:“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让宝贝觉得不开心了?你可以用画笔画出来。”当时萱萱选择了黑色的蜡笔画了一个严肃的爸爸,整张脸都是黑色的,还有妈妈和她自己,整个色调都是黑色的。这说明孩子心中的压力很大,很恐惧。我们将家长再次约到幼儿园,和他们一起分析这幅画。爸爸看到画时,非常惊讶,孩子这样描述画上的故事情节:“爸爸很晩回家,回家就和妈妈吵架,看到爸爸很害怕。”这对爸爸的触动很大。爸爸终于向老师求助:“我该怎么办?”
爸爸被触动,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老师的引导才会有效。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痛处,问题再多的家长,内心也都想做个好父母。
我们给爸爸的建议是:从学做父亲开始,每天抽出时间全身心陪伴孩子,将每晚7:00-7:30作为家庭亲子时间,陪孩子做游戏、看绘本。有了老二,父母更要尊重老大,给孩子多一些关注,接受她现在的样子,无论有多么闹人,都要知道她是独一无二的。孩子内心对爱的渴望,促使她通过伤害自己来提醒我们做出改变。我们需要将工作和手机放下,好好地陪伴孩子。
2.夫妻双方需要做出改变。
妈妈要思考的是:爱人出轨到底是因为什么,对方想要的自己是否懂得?如何放下心中过高的期望,带着欣赏与感恩与丈夫互动?如何放下受害者的心态,重新修复与爱人的关系?父母恩爱,儿女才会感到安全。爸爸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什么想法要及时与妻子沟通,学会尊重妻子。孩子要在爸爸身上学会勇敢与担当,在爸爸与妈妈的互动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孩子今后生活和婚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我们的复制品
3.隔代教育,需要步调一致。
作为孩子的父母,既要对老人的付出有感恩之心,也要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进行培养,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不能包办代替。在这一点上,要有说服老人的耐心,可以借助一些形式,比如案例、视频、专家讲座等,让老人与自己的教育步调达成一致。
4.想管好孩子,先管好成人自己的情绪。
尤其是爸爸,要知道自己的情绪来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用正面语言和正面思维洶通处事。
5.弱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啃手指以及其他的不良行为,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看到父母吵架时的紧张、新入园的焦虑,以及不被满足的情感需求,等等。我们不能强化啃手指的问题,可以尝试给她一些替代的物品去啃咬。把关注点转移到对孩子心理需求的关注,用爱和陪伴给足孩子的心理营养,这些不良行为就会慢慢消失。
后续情况追踪:
没有家庭的配合,是帮不了萱萱的。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多次家访、约谈家长等方式,尝试与家长建立统一的认识,采取共同行动。
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之后,爸爸妈妈严格按照给出的方案执行,每天会固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做游戏、读书,也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
萱萱的变化很明显,性格也越来越活泼。
幼儿园单独安排了老师陪孩子,多给萱萱正向的鼓励。萱萱喜欢音乐,老师就鼓励她用音乐表达自己,让她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渐渐地孩子就放下了对老师的戒备,慢慢融入集体,发脾气的情况越来越少。
因为共同面对和解决了萱萱的问题,萱萱父母之间的沟通也因此增多。幼儿园组织的几次分别与爸爸妈妈的深度交谈,触动到了他,也帮助他们找出自身的问题,家庭关系也一点点修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