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命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概念,一个是价值观。
1.概念。想一想,我们学了多少概念?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里,我们学了无数的概念,如好与坏、善与恶、成功与失败、骄傲与谦虚、强大与懦弱,那些我们逐渐忘却了概念,潜移默化渗入我们的潜意识里,并且指导着我们的行动。离开学校后,我们还在学习一些更深层次的概念,如什么是落后、自由、成功、幸福等。区别是,在学校里我们学习概念的直接动机其实是应付考试,而进入社会后,我们学习概念的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与难题。心理有疾病,我们趋向于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比如《少有人走的路》;不善于理财,可以学习《穷爸爸与富爸爸》;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可以订阅《关系攻略》。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一些新概念,来提高认知水平,让自己活得更惬意,更精彩。当然可悲的是,有相当一部人,离开学校后,就停止了学习,活在一种以偏概全的世界里,自以为是,工作生活都是一团糟。我常常感谢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让我们非常便利的获取各种知识,即使像我这样生活在偏远小县城,也能很容易聆听行业大咖的教诲,不断学习正确、清晰的概念。
2.价值观。价值观就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然后做出选择,付诸行动。一个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他认为学校比专业更重要,那么他就会倾向于名气较大而专业不怎么样的大学。我在填报志愿时走过弯路,选择了一本院校而专业不怎么地,而我有一个同学,和我分数差不多,家里给他报了一个二本院校,专业很不错。后来我有一个堂妹和邻家的一个小兄弟,在填报志愿时,想让我提供一些建议,我就给他们讲专业的重要性,不要再重蹈我的覆辙,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他们都走了我走过的路,而且比我更艰辛,毕业几年了还是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是有一个前同事的女儿,在她老爸自作主张的情况下,报了医学定向岗位,结果这个女孩大哭大闹,成绩比一本高三十多分,为什么要上一个二本院校。我和他爸沟通后,认为他爸爸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来这个女孩入学后,发现她的分数是一个宿舍里的最低分,感觉很幸运。在做选择时,不少农村出身的孩子倾向于周围人的眼光,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为重要目标,而那些父母有一定阅历的,则倾向于长远发展。同样,选择工作岗位也类似,有人倾向于追求食物链的顶端,追求权力,有人倾向于金钱,也有人倾向于实现自我。所有的选择,都是底层价值观在驱使,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走了弯路其实也没必要惋惜,有句名言说,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撸起袖子,不断打磨价值观,不断学习和践行,重新再来。笑来老师不是说过,七年就是一辈子。下辈子活得更好,不也一样精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