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个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
几期看下来,感觉就是一个大型“催婚”节目,三句不离找对象。
去年也看过《我家那小子》,里面也会讨论一些“结婚”的话题。
“小子”们的父母也“催”,但是跟“闺女”们一比,简直“差远了”。
《我家那闺女》里,催婚的紧迫感和焦虑感,简直都“溢出屏幕”了。
01
为什么中国的家长们那么执着于“催婚”?
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其实体现的是中国父母习惯于对子女的“不信任”。
在最新的一期里,吴昕提到,自己曾经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每次回长沙都是住在酒店。
不想回家住,因为她不知道怎么面对父母。
起因是,吴昕以前交过一个男朋友,但是父母不同意。
当时的吴昕有一些逆反心理,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嘴上总是说“你自己喜欢就行”。
等自己终于找了一个喜欢的男朋友,父母却又反对。
那段跟父母拧巴着的往事一直让吴昕心里有个坎,尤其是后来,自己也发现那个男生确实不适合自己,不由得就对父母产生了一种更深的“愧疚感”。
02
现实生活中,不只吴昕会遇到这种问题,我相信很多人曾经都遇到过。
父母永远会站在“为你好”的角度,处理人和事。
当然,我们任何人都不会质疑父母对子女的爱。
可父母们不懂的是,任何人都没办法为别人的人生负责到底,哪怕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不行。
人生中遇到的所有困难、挫折、欺骗、失败,那都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谁也逃不掉。
“亏”只有自己“吃了”,才能印象深刻、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被别人告诉的“经验”,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下次该犯傻还犯傻。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后果。
父母们更不懂的是,你们的看法和态度对子女的影响有多深,这个彼此“拧巴”的过程中,子女容易逐渐失去对自己的“自信心”。
为什么现在很多育儿专家,都说对孩子要进行“鼓励教育”。
这种“鼓励”不是一味不分好坏的“认同”,而是平等、真诚地与孩子“沟通”和“对话”。
不是孩子长大了,就不需要“鼓励”了。
我们每个人内心“自信”的根基,大部分都来自于自己的家庭,而父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
03
在节目中,看吴昕哭着说起这段的时候,真的很心疼她。
明明很优秀的一个人,却看起来总是有些“不自信”,对工作、对感情都是。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外国的街头采访节目,一对父子在逛街,主持人问父亲:“你儿子今年多大了?”
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回答主持人,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儿子。
上小学的儿子大大方方地向主持人介绍了自己。
当时这一幕让人印象很深刻,而中国的父母总想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可是“吃亏”就是人生的“必修课”。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在修“吃亏课”的过程中,不需要父母把“亏”替自己吃了,需要的是父母的谅解和支持。
04
父母们的“催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潜意识里对子女的“不信任”。
因为他们认为,“你需要有个人照顾”。
与“小子”们相比,对“闺女”们的这种“不信任”程度则更深。
不管你的工作多好、薪水多高、自立能力多强,只要你“不结婚不生子“都算不上“成功”。
父母也永远会为你“焦虑”、为你“着急”。
而这种“焦虑”自然就会转移到子女的身上,哪怕自己觉得一个人挺好,可父母给的“压力”永远是那座最重的山。
别人对自己的“指指点点”其实无所谓,可往往最亲的人的一句话就能压倒你。
05
看了这个节目,特别想对吴昕和像她一样的人们说:
你们真的已经很优秀了,请自信快乐地生活吧,结不结婚你们都是那个优秀的、独一无二的你自己啊。
*文中图片来自《我家那闺女》截图。
微信公众号:taku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