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云: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此一章强调,齐家的关键在修身,而前文讲,修身的关键在正心,其实,这一段,仍然是在强调“正心”——情绪会影响公正的判断,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感情态度太亲近容易辟(失公正),
感情态度太厌恶容易辟(失公正),
感情态度太畏惧容易辟(失公正),
感情态度太哀悯容易辟(失公正),
感情态度太傲慢容易辟(失公正),
一个人对待他人,喜欢他还能知道对方的不足,厌恶他还能知道对方的优点,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真的是太难了,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都是与自己的情绪密切相关,也正因此人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对他人、他事的客观公正的评判。显然,儒家非常重视公正,公正就是中道,就是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正心,就是诚意,而要不被情绪左右认知,左右判断,那么,首要的就是要做到“止、定、静、安”。
因此,儒家强调修身为本,就是以“定、静”之法,做到正心、公正、中庸。
这里不得不讲“中庸”。
中庸之道,我认为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思想,乃至是东方思想的精华。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自然规律。它也被古人称之为中合之道、中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其核心就是:动中取恒,静中就重。不辞中道,不偏不易。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在《中庸》一文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因此说,齐家的前提是修身,而修身的根本,就是正心、诚意、公正、中道,不偏不倚。
一个动不动被情绪所左右的人,怎么可能会公正合理合德地对待自己的家人,一个不能公正地、合理合德地对待家人,特别是对待父母兄弟的人,怎么可能会公正地、合理合德地对待社会他人?每个人都是在家庭利用自己的亲人进行反复地待人思维训练,然后走向社会,把这种思维能力、待人方向投射向社会。所以,修身为一切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