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化
2015年,浙江丽水,一个写生活动,有十几号人,秦秀杰老师也在,几乎没听见他说过话,见面,微微一笑,文雅极了!他的画当然见过,不多,印象中有东北人的狠劲,同时带着悠悠的意味,早就超越了一般的对景描摹!
后来,听少鹏偶尔赞叹:“秀杰读书太多了”!昨天,听了他一堂课,真正领略了少鹏说的“读书多”是什么意思了!ppt倒是有一个,一共就几行字,从“感觉”开始,还有“不谙游泳的游泳冠军......”,最后是“姿态”。都是文学式的表述,不像是一堂艺术讲座。果然,就这几行字,他逐字逐句的解释、阐述,全部是哲学思维,引用的是哲学家的经典语录,偶尔插进一两张图,三小时加上拖堂四十分钟,没有休息片刻!严格说,他讲的很混乱,东拉西扯,没有逻辑,但是,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里,高浓度的知识信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抑扬顿挫,用纯正东北味儿的普通话把我们带入了他的节奏,他的精神世界,真是享受极了!
秦老师反复提到一个词----异化。他认为这是艺术创作不可逾越的一个概念和阶段。这是艺术脱离自然束缚的必由之路,类似于“解构”。不过“异化”更犀利,更让人记忆犹新。
反观自我,我们真的太无知了。艺术毕竟是人文学科,人类积累下的文明财富,如果我们都不去了解,不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艺术创作的精神价值又从何生发!难道我们甘愿只做一个匠人吗?
二,凝视
曙光在解读中世纪绘画是提到一个概念---凝视。中世纪绘画主要是湿壁画和圣像画,描绘的都是宗教故事,不是现实生活。宗教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人,是画家对基督、圣母、圣子、圣徒等形象的想象物化,包括动态和表情,每个人都是非生活化的,而是有着相对固定程式。这种程式都是为了营造宗教仪式感、神圣感和永恒感。画面人物总是带着某种共同的“凝视”的表情。“凝视”是理解宗教绘画很好的入口。所有宗教绘画的动作都稍显僵硬,表情不够生动,甚至有种漠然,然而,“凝视”才能表达她的精神需求。
三、可见与不可见
一幅画,我们能看见的是画面上的线条、色彩、笔触等形式语言;如果是具象绘画,我们还能看见一个人、一只狗、一条街等可辨识的物像。然而,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画家唯一想表现的,往往画家需要通过物像或物像组合来表达更为深层的内涵!可见是表面的,容易鉴别的,不可见才是真正作品表现的精神内容,是不好言说,隐喻的存在!
文/汪鹏飞
2018年12月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