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聊西游记之二团队核心唐僧的执念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大师。
唐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历尽千难万险前往天竺(古时对当今印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取经求法,前后17年,携带回许多典籍,并用19时间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以他为原型而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唐僧并不能划等号。
小说中的唐僧给人的印象总是爱哭,尤其面对高山大河或者困难险阻而一筹莫展时,总是涕泪横流,表现出无尽的恐惧与忧愁。取经路上,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不仅有妖精人为地设下重重陷阱,更有因自然条件的恶劣而造成的种种险阻。
唐僧对高山大河的恐惧与忧愁,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人类自身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前途吉凶未卜的担忧,换成谁都不会感到轻松。
然而,唐僧毕竟是取经队伍的主角,同时也是团队的领导者,困难再大也不能放弃神圣的使命。正是出于一种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和责任,他义无反顾地踏上取经的道路,即使遭遇千难万阻也没有后退过半步。
取经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成分复杂,各有想法,路上又有无数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因而要领导好这样一个团队绝非易事。面对艰难险阻,猪八戒动不动就吵着散伙,沙和尚也被动地接受了散伙的行为,就连孙悟空也想回花果山水帘洞继续做山大王,只有唐僧始终没有动过打退堂鼓的念头,不愧是一个有着坚强信念、又有着执着追求、更有着顽强毅力的取经人。假如没有唐僧的坚定领导,没有他始终如一的信念,靠其他几位徒弟就能取回真经,那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取经队伍的领导者,唐僧严明律己,道行高尚,为徒弟们作出榜样,这一点是他最后成功的重要因素。第十三回写道,他在刘伯钦家时因为没有素斋只能吃大荤大肉,但他却很果断地说:“贫僧一直是吃素食长大,如果没有素斋,我就是饿上三天五日也绝不沾一点大荤破了斋戒。”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要求有多么严格。第二十三回写道,四位圣者变作凡人,去试探唐僧的禅心,但唐僧却不为之心动,可见他意志是多么坚定。降妖伏魔,唐僧需要借助三个徒弟的神力,而要战胜内心的妖魔,即使外部再大的神力也帮不上忙,完全靠自己来面对、来化解。在各种诱惑面前,唐僧都守住了戒律,保持了真性。
但是,唐僧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最突出的是他的无能、愚蠢、懦弱以及是非不清。和众徒弟相比,他手无缚鸡之力,没有任何降妖除魔的本事。面对形形色色的妖精时,他表现的没有智慧,只看表面,盲目地相信别人,不了解实质,几乎每次都会得到相反的结论,结果伤害到自己,同时也累及其他人。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导,面对险象环生的环境以及千奇百怪的妖魔,他常常头脑昏庸,作出错误的决策,以至于让整个队伍陷入被动。当他被妖怪设计掳走的时候,他常常战战兢兢、哭哭啼啼,哀求妖魔放过他,祈求徒弟来救他,完全是一派贪生怕死的可怜虫、窝囊废的形象。
更让读者痛心的是,唐僧常常宁可相信妖怪,而不相信徒弟,以至于好几次错怪了忠心耿耿的孙悟空,作出亲痛仇快的事情来。
唐僧是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总体来说,他的形象最关键的一点,还是他九死不悔、取经事业高于生命的坚定信念。他坚拒各种诱惑,心无旁骛地执着于践行自己的理想,克服数不清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取经的神圣使命。这是《西游记》的灵魂之所在,也是唐僧形象最光辉灿烂的一面,至今仍然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