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事说起来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加入007后每周一篇文章虽然还在坚持,但总感觉时间过得好快,一晃又得交作业了,几乎每次的作业都得等到后面几天交,每交完一篇后就像是小学生完成作业后急着出去玩时的那种愉悦,其实很清楚自己还没有真正进入写作的状态,所以还需要不停地学习!
言归正传,这周听了群里依珂老师关于故事力的分享深有感触,她说好的故事能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故事能给人以代入感能够让我们感同身受。王小波也曾说过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所谓诗意的世界就是现实之外的世界,那里有各种浪漫,冒险,奇幻等等,补充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无聊乏味!
记得以前在学校语文课堂上学习文言文时,大部分都是之乎者也,完了后朗读背诵老师再讲解时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但一旦老师说讲个相关的故事给我们听时,那个神清气爽,顿时两眼放光。
确实是这样,有时候要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不妨先看看有没有可能用一个故事告之对方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来!如果做到这一点,我想文章也会行云流水而且让读者一定会让读者信服,也会因此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同时,一个故事还可以为对方留下一个思考和遐想的空间,为别人带来了乐趣。
就像古时候庄子一样,那时候庄子家很贫穷,一次庄子为了救急迫不得已向一个做官的邻居借米,那个邻居说等我收了税金以后就借三百金给你。三百金在当时是非常大的数目,这显然是在信口开河。庄子听了很生气就用一个故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从前他外出的时候看到过一条小鱼,小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我都要快不行了,我需要你的帮助,给我一点水好吗?庄子就回答,我到西江去引水来救你。鱼儿就说,算了你也不要去了,如果这样的话你还是直接到鱼干铺来找我吧。这个故事挺幽默的,庄子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就完全表达了自己对那个邻居口头上说借米表示的一种不屑。
如果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处处留意,以一种讲故事的心态来诉说我们内心想表达的东西,这样就会更有趣一点儿。
现在我的女儿两岁多就经常让我和她一起看书,因为每次我都会借着绘本给她讲故事。记得有一次我女儿在家吃零食然后随意乱扔垃圾,心想不知道是从哪里看到的,后来晚上通过绘本读故事,我们一起看了一只小猴子乱扔香蕉皮而导致自己摔跤流血的故事,她就一直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猴子吞吞吐吐地说:“小猴子流血了,痛……”,紧接着我帮她回忆白天乱扔垃圾的事情,我严肃地说:“宝贝看到了吗?这样做是不对的”,她点点头用她那奶声奶气的声音说“不对的”,看着我害羞的笑了。后来再观察,她每次都会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去,而且看到别人乱扔垃圾还及时制止。一个小小的故事还真有大大的魅力!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故事!
郝广才老师人称故事库,在他的写作课上也说过一定要学会用讲故事来讲道理,多积累故事才会让人记住道理并信服它,这样就更能打破写作的平淡无味之感。
也正如依珂老师也说好的故事是可以建立共鸣,强化真实的。好的故事应该有张力,有细节,有代入感,所谓张力就是“穿透力”,就是对故事节奏的把握;有细节就是不要用抽象的词语,就像说一个有洁癖的人可以说一个细节经常用高压锅水煮内裤;有代入感才能有共鸣,才能打动别人。
这让我想起了有时候自己追剧的时候,经常想一口气看完,我想就像电视剧里的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凑一样,时不时地吊着观众的胃口,让人欲罢不能。 因为编剧讲故事的时候,什么时候设置误会,什么时候设置巧合,什么时候设置冲突;什么时候起,承,转,合好像都有规律可循,也能打动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而且还告诉我们平常写一个有趣故事的方法是:用生活细节+画面场景来表现人物。
比如第一我们可以模仿记者去采访身边的一个朋友然后记录下来,第二随身记录,记录一些引起你兴趣的事件,复述电影情节,主人公穿什么样的衣服,说话的表情和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第三观察身边有趣的人。
补充一点也是郝广才老师说的可以多积累一些小故事大道理的故事,以便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可以用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作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希望可以和战友共同进步!
最后也要感恩遇到这么多优秀的战友,可以一起交流和学习,用小而美的迭代不断自我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