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群里看见一段外国的视频,讲父母陪伴孩子时却一直在看手机,电脑。颇受冲击。
视频中的妈妈虽然身体跟孩子处在同一个空间,手头也一直在为孩子做事,给孩子准备礼服,准备饭菜,带她去参加party。但是她的心不在,她的心在手机上,在电脑上。这一切,小小的孩子感受到了。
当看到自己表演诗歌朗诵时,妈妈还不忘拿起手机,她再也无法忍受。她要求换一首诗,她心里的话是这样的:妈妈在家吗?妈妈不在家,妈妈在网上。妈妈在网上找东西,想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妈妈,听我说,我知道答案。我才是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啊!
看完这个视频,我必须要自我检讨,因为我也常常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看手机。我就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放不下手机?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也觉得可以为了孩子连命都不要。但是,我们为何独独舍不下手机呢?
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把电视关了”这句话成长起来的。现在又伴随着“把手机放下”这句话变老。“把手机放下”这句话可能是孩子对我们说的,也可能是我们对孩子说的。
人们对于手机的着迷上瘾程度大概跟对于电视,游戏上瘾的原因是一样的。我记得在一堂心理专家讲的公开课上,有个家长请教:怎样让孩子不对网络游戏上瘾?
掐网还是摔电脑?
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他对游戏上瘾,一定是因为游戏里有他需要的东西。你在现实中给够他这些东西,他自然就不去游戏里寻找了。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经常拿个手机,是在手机里寻找什么东西?
我刷朋友圈,维系社交关系。因为我深知:良好的社交不仅对于我个人,对孩子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我淘宝,享受便捷的购物。因为我想要腾余下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去提升自我。
我读书,我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我想在书中寻找答案。
我上知乎,逛社群,也是为我已经遇到的或者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寻找答案。
我看公号,写简书,是为了写作,梳理自己。也为表达我自己,希望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这些错了吗?而且我淘宝买的都是宝宝的用品,我看的书都是育儿书,我逛的社群都是妈妈群,我在网上跟别人讨论的问题都是孩子的养育问题。就像视频中的那位妈妈一样,我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孩子啊!
真想不通啊!
这里还有一个我亲眼所见的故事。前几天因为孩子中了流感的招儿,发烧住院。同病房里住院的是一个高热惊厥的三岁男孩。年轻的父母想必也是吓坏了。尤其是那位妈妈,她一直在担心,惊厥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大脑发育?
妈妈见一个人问一个人,问过我,问过大夫,问过来探视的我家的亲戚。她还不停的在手机上查找,询问,交流高热惊厥相关的事情。她不停的在后悔,自己怎么没有多量几次孩子的体温,没有提前吃退烧药,没有做物理降温。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导致了孩子产生惊厥。
其实这会儿即使住进医院已经输上了液,孩子还是一直在发烧,高热仍然没有退下来。孩子的爸爸和外婆不停的打水,给孩子擦拭进行物理降温。但这个妈妈,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都是一直拿着手机。
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当时特别不能理解她。
你说她不关心孩子吗?她内疚得要死,眉宇间写满了担心。那一天她一口饭没吃,一口水没喝。
你说她关心孩子吗?孩子最需要她的时候,她的眼睛却是盯着手机。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听到一则广播,是讲人生的避难所。这里的避难所是指一个常常出现的动作,或者一个经常去的地方。当你遇到什么事情觉得很难过的时候,也会经常去的一个地方,转进去,疗愈自己,给自己力量,然后再出来,这个地方反复出现。
什么是你的人生避难所?作者说收到一千多条留言,其中有101个人提到了厕所。其他的人还提到了旅行,电影,厨房,或一座城市。
听完这个节目,我突然觉得对于许多人,人生的避难所排在第一的也许不是厕所,而是手机。想一想,当你遇到什么事,或者当你想找一个人,或者想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想排遣一种情绪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反应,第一个动作或许就是拿起手机。
我突然就知道了那位在医院的妈妈为什么一直要看手机了。
她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导致孩子高热惊厥而内疚不已。内疚感折磨得她心神不宁,以至于都无法照顾还在发烧的孩子。手机是她的避难所,她一直在群里讨论,不是真的需要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希望有人能对她说:这不是你的错。我们的孩子也经历过。大家都没事的。
所以,当你拿起手机刷朋友圈的时候,你是真的在维护社交关系,而不是在逃避跟近在咫尺但却似乎无话可讲的家人,同事交流的压力吗?
当你拿起手机在淘宝上闲逛时,你是真的想腾余时间来干更重要的事,而不是在逃避因囊中羞涩难以忍受售货员怪怪的目光吗?
当你拿起手机读书,逛社群,看公号时,你是真的在学习,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逃避因各种压力而导致的焦虑吗?
好吧,就算我太武断。你真的只是在看书,学习。但是,孩子也真的开口了:我才是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啊!
大J小D曾经给出她在美国听到的一位儿童心理学教授总结的高质量陪伴的五个一建议: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等);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而是跟随孩子玩;
每天至少一次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你看,没有手机干扰的陪伴排在第一位,所以啊,不要再问“怎样才叫高质量的陪伴”这类问题,只要放下手机,你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