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家 族

        闲时无聊,独坐于书桌前,发呆。看着笔筒里插着的几样笔,静静的。终日等候主人派用,便想起用笔来写写笔。

      自打上学的第一天起开始和笔打交道,用了它几十年了。写字、记事、作文、做画,虽一样也离不开笔,但终归是工具而已,从未能想起用笔写笔    。细思来极糊涂,心境难免有惭愧和不安。如此说来也该写它一写,聊以自慰。

      先追溯这“笔”字来历:

      笔的本字是“聿”,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曰“聿,所以书也”,按现代《辞海》解释是写字画画的工具。其实在春秋战国时许多诸侯国对之叫法不一,比如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只有秦谓之笔。后来秦国逐渐强大,至嬴政时秦吞六国,一统天下,“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既然文字不得不统一于秦篆,书写文字的工具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各叫各的,一律要以秦谓之“筆”,从此筆行天下,沿用至今,只是这个“筆”字今天已经简化为“笔”,字划简单了,读音没有变,含义没有变。从“竹”从“毛”,竹在上,毛在下,以竹或者木制成笔管,以羊毛、狼毛等制成笔毫,这就是毛笔了。

      笔是从什么时候有的,我不敢在此诳语,想来在文字、岩画出现之前不可能有。道理很简单:没有用,用不着。中国的文字已经过考古和实物充分证明出现好几千年了,不用说秦篆汉隶,唐楷晋草,秦之前一千多年的商殷已经有较丰富的甲骨文了,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岩穴、石壁上绘刻线条、图画,这就是岩画。绘制这些画可能用到笔之类的工具。新石器时代陶器上流畅的弧线纹、涡纹、鱼纹的出现也能证实,这些恐怕都可以看作是笔的前身,构成大概念下的笔。

甲骨文上的“筆”字

        笔又是何人首造?这个问题怕是找不到具体而准确的答案。太久远的东西难免会有模糊,就像刻在石碑上的碑文,风吹日晒雨淋霜打,日子久了就会有脱落风化字迹缺失之处,后人观之常有疑惑。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非常有名、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蒙恬造笔”。晋代有个叫张华的人,他写了《博物志》一书,书里记叙秦朝大将军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既为史官,撰稿、写文、记史就是本职。为此蒙恬以竹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造出秦国所用之笔,文献多称秦笔。

      果真有此,当然够得上一项伟大发明,若是当今必被评为科学技术一等奖,还要授予发明专利;果真如此,太史公著史记时就不能不重笔记载,以传后世。太史公确实为蒙恬单写有传,《蒙恬列传》记载蒙氏家族自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到他本人,三代为秦名将。蒙恬统帅三十万秦兵,长城首筑,万里安边,最后被赵高阴谋陷害而死。通篇传纪不见一字提及他造笔之事。我们不可以怀疑太史公当年著书有此纰漏,史学家作史之德是有要事必记,记之当有实,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由此可知蒙恬造笔不真,若其有改进造笔工艺尚可信。

      历史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延续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用到的笔已经是种类繁多且技术高上,大类分为软笔和硬笔。软笔不论是由哪种动物毛做笔毫,也不论笔管是竹是木或其他,都通称毛笔。硬笔则不然,如石笔、刀笔、铅笔、圆珠笔、粉笔、钢笔、蘸笔等等,各不相同。在硬笔里有的是只能一次性使用,另一些是可以重复性使用,就硬笔观之,钢笔当为老大无疑。

      在电子化网络化的今天,又有了一种全新的笔,叫电子笔。这种笔是不能在纸上写字的,也不需要凭借任何油墨汁,只凭电子感应触接手机、电脑屏便一挥而就,书写自如,涂改无痕。用电子笔写字时的那种感受很神奇,航天空间站里宇航员用的太空笔,科技份儿不用说肯定是爽的不得了。未来年华,还不知道会诞生什么离奇别致超凡神笔。笔家族的成员也肯定越来越多,真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古往今来笔不同。

      我还要说笔首先是用来写字的,可用什么颜色写却大有讲究,万万不能随意。学生写字就得用黑色或者蓝色,这表示谦虚尊敬;先生批改作业或者判阅试卷,理所当然要使用红色,这表示教导斧正和尊严;青年男女写情书,更不能用红笔写,此时的红笔字表示绝情和高傲。战争年代在战场上,或者由于叛徒告密被敌人抓获入狱,牺牲就义前需要向组织、亲人留下珍贵的最后遗言,受情势所迫,只能咬破自己的手指头,蘸血成书,这是例外,神仙也不能阻挡。

        封建时代,那些王公大臣、各暑官员,不管是什么品级,都是当朝命官,遇事上奏,必恭恭敬敬,一笔一划,楷墨而书。皇帝乃天下至尊之位,孤高在上,所以称“孤”,“寡人”,“朕”,圣上批阅奏折时所用之笔是专门制做,称为“御笔”,凡是皇上批阅奏折称“御批”,御批皆用红色,也就叫“圣上朱批”。

      在笔家族里如果说钢笔是硬笔老大,那么毛笔就理所当然是笔中之王,这顶桂冠非毛笔莫属。

      毛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有曲有直,曲直分明。笔管为刚为直,所以有“笔直”之誉;笔毫为柔为曲,所以有“曲取”之美。该刚则刚,应柔则柔,最能体现阴阳辩证,也是中华文化里文人所追求的精神价值。而反观硬笔则不然,刚有过而柔不足。

      毛笔能大能小,顺需合意。一支毛笔润开后笔毫饱满,笔锋如针尖,可写出大字,也可写出小字,大小之别全在于手上功夫,用力轻重。用过毛笔的人都有这体会。相反的,硬笔就不行,又缺少笔划粗细变化,只能小不能大,概因自身能量有限。

      更值得称道的是用毛笔写字变化无穷,多姿多态,无论楷隶,还是行草,尽显英雄本色,王者之气。高手写出来的毛笔字,或飘逸飞动,秀里蕴着清刚;或沉着质朴,朴中流动着典雅。宽扁肥瘦,粗细曲直,稳时如泰山,俏时若飞燕,凭借着笔的中侧、露藏、顺逆、折转、提按、连断、放收、快慢、走停、松紧、疾涩等交互运用,一笔在手,尽情挥洒。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笔排在首位。五千年文明,笔写春秋。

      古人认为笔有筋、肉、骨、气四势,写文章的人自称为“笔者”,也应当追求此四势,方不负那一尺千钧。

花亦笔态

                  写于2022.1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