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不是等到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才能体现,反而,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更能反映内在的品德。对此,子游就表达得很细致。
子游被任命为鲁国武城的总管,信心满满地实践孔子的礼乐教化。
一天,孔子带着弟子去武城看望子游,听到了武城四处都有弦歌之声,很是满意,但对子游还是有些担心,怕他无人协助,难以持续治理。
于是,孔子问子游:“你找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想也不想,回答说:“有个名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来不抄近道,如果不是为了公事,他从不到我的家里来。”
不抄近道、不套交情,这事情看上去很细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但却是子游选择人才的标准:不以能力,而是以品德作为标准,这也是孔子一贯的标准,正如孔子所说,“好的马,不看它有多善于奔跑,而是要看它的性情如何”。
这个年代,办事不找找关系、走走后门,似乎是个怪物。其实不单单是现在,除了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有哪个时候不是如此?恰因如此,才显得个人修养如此可贵。
个人的修养,其实是一种习惯,是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个人的修养,也是对原则的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朱熹的老师李侗,在这方面就做得很不一般:
李侗外出,走路都很稳重,就像在家里一样,不管路途有多远,都是如此。
一次,曾和别人去拜访朋友,到了朋友家,一阵寒暄之后,大家都纷纷去看墙上拓的碑文,赞叹、点评之声不绝于耳。
而李侗却气定神闲,目不斜视,专心喝茶,等喝完茶了,才起身走到墙面前,站在那观赏,看完一幅,才会移步去看下一幅,这样逐步看完,才回来就坐。
李侗的修养,和别人有很大不同,朱熹对老师的评价是“专一祥缓”,也就是做事专一、细致、缓慢,不为其他事情所动。而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李侗都是如此,每时每刻都不忘修养自身。
因而,澹台灭明无论大事小事,都不抄近道,有公事才找上级,公私分明,表明的正是他时时不忘自身的修养,就连看上去和品德关系不大的“抄近道”,都引之为耻,可见其为人何等正直与公正!
要修养自己,眼睛不用看得太高,遇到任何一件事情,都看看自己的内心所想、言行举止,有过就改,才是真正的修养。若只是,在别人面前一幅品德高尚的样子,无人看到则放浪形骸,只是做得个皮囊,骨子里还是男盗女娼,做成的只是个伪君子罢了。
只有,每件事都做好自己,坚持原则,无论别人是否看到,都时刻警醒自己,想来,这就是“君子慎其独也”的本意了。
(向雄读《论语》之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