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杂谈(18)饮食调理
黄岐之
(一)
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黄帝内经》日,“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尝食并总结出食物与药物的不同,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总结出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
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中医药学构建了依据“天人合一整体观”的药学理论,认为“天人同气,六气五行;天地的物质四气五味与人之五脏六腑相应。”
食物与药物同源,均有防治疾病效果,但偏性有强弱之分,故有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之分。《黄帝内经》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运用食物防治疾病或调理身体健康状态,称为食疗,上述是中医学最早的食疗原则。
饮食调理属中医食疗方式,需要遵循中医医药之理,并非随意之举,便能产生预想的效果。
另外,人们普遍存在用西药成分观念看中药,通过中药成分中有某种化学成分,再参考这种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推出中药的效果和毒性,这种思考是脱离实际的,可以说是错误的。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都知道,浓硫酸和稀硫酸都含硫酸,其性质大相经庭,是不相同的。我们日常喝食醋,其中主要成分是冰醋酸,但是冰醋酸(纯)的腐蚀性不比浓硫酸差。
因此,用中药医疗原理防治疾病,正确方式是遵循中医医药理论。
(二)
食物和药物都来自自然,天人同气,气有偏颇,都有四气五味。
中医医药中食物与药物的区分,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总结出来的。根据其偏性分为三类,(1)常用食物。药性较弱既用于食物又可用于药物;(2)保健食物。药性明显,常用于保健的食物;(3)医治药物。药性较强,不能用于保健的食物,仅能用于医治疾病的药物。其中,保健食物有治病的作用,又可食用,所以药食两用特点明显,是常用食疗之品。
食物和药物的不同在于偏性(药性)强弱。中医治病是以偏纠偏。偏性强的药物作用强,用量少;偏性弱的食物,用量多。药物虽然作用强,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纠偏而易致偏。食物作用弱,容易出现效果不明显,但天天食用,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影响作用会非常明显。而保健食物介于两者之间,是食疗的常用食物。
中药药物性能除四气五味外,还有归经,升降浮沉之性,毒性等。疾病有病位,药性有归经;疾病有病性,药性有四气;病因因气机失衡,药性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调气机,祛病邪。中医医药讲究因证用药,需根据病因、病位、病性、病证,药性和功效合参而选择用药施治。健康保养应依中医理论而为。
(三)
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食品和药品及保健食品的分类有明确规定。
常用食疗包括日常生活食物的膳食,保健食物的药膳、药茶和药粥。食疗的目的在于减弱体质不良变化或改善体质,减少生活的不适,避免产生疾病和痛苦。依据中医的因证施治,食疗的治则是依体质的虚或实,寒或热,予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下是不同体质的饮食调理特点,具体饮食材料请参考《健康杂谈》文集的相关文章)
1.阳虚体质的保健是不伤阳气。忌食生冷,宜食温热食物。
2.阴虚体质的保健是滋阴潜阳,镇静安神。要适当进些滋补阴液以及甘凉滋润的食物。少食过分温热燥热的食物,以免耗伤人体阴液,
3.气虚体质的保健是保护脾脏,补气益气。宜采用饮食调理,多吃补气益气、易消化、性平味甘的食物。忌食生冷性凉、油腻厚味等耗伤脾胃的食物。
4.血虚体质的保健是健脾养肝,益气生血。注意摄取高铁、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
5.血瘀体质的保健是疏肝活血。宜多吃补气补血、养血活血行气的食物,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不宜吃收涩、寒凉、冰冻的食品。
6.气郁体质的保健是补益肝血,疏肝理气。应以清淡爽口为宜,选择多种色香味来变化饮食结构以增进食欲。不宜食油腻厚味之品,以防气机壅滞。应该忌食辛辣助热之食物。不宜多食烟、酒、浓茶、咖啡等兴奋之食品。
7.湿热体质的保健是疏肝利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辛辣刺激食物。饮食清淡祛湿,多食祛湿的食物。不食用油炸、煎炒、烧烤等高温加工烹制的食物。
8.痰湿体质的保健是健脾祛湿。平时吃饭忌“肥甘味厚”,太甜的、油腻的、咸的。最好多吃清淡的、好消化的、多样化的食物。每餐七分饱,不要暴饮暴食。戒酒,进食速度不要过快。
9.阳热体质的保健是清热解毒。应多摄温凉性食物,宜清淡饮食,忌食肥腻厚味、辛辣燥烈、温热性食品。不适合冬季进补,尤其是火锅烧烤类的食物,禁忌暴饮暴食。
10.阴寒体质的保健是温阳散寒。平素饮食调理宜多吃令身体温暖的食物。
(四)
识别体质,分清食(药)物的性质,才能对证饮食(药)物。人体体质有寒热、虚实,食(药)物有温凉、补泻。
(1)补性的食(药)物可以增强人的抵抗力,增加元气,适合虚弱体质者食用,而实证体质者服用则反易造成便秘,汗排不出,病毒积存於体内,引起高血压,发炎,中毒等不良症状;泻性食(药)物则可协助将病毒由体内排出之作用,可改善实证体质者之便秘,充血,发炎等症状,而体质虚弱者则可能会因食用过多而造成下痢,身体更虚弱,降低对病毒之抵抗力。
(2)温凉性质:温性药食(药)物可以使身体产生热能,增加活力,改善其已衰退,萎缩,贫血之身体机能,若热性体质者食用则会产生兴奋过度或机能亢进,而造成失眠,红肿,充血,便秘之情形;而凉性药(食)物则可使精神有镇静效果,身体有清凉及消炎之作用,可以改善已呈亢进之机能,炎症,兴奋性,充血性,消除不眠,肿胀,炎症等症状,若寒性体质者过度食用则会使冷症及贫血之症状更严重。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食疗中不能因为食物无毒而有益,过度享用伤正气,产生疾病。
(五)
人体体质学说与保健养生理论是对古老的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大众运用中医学说,开展健身养生,提高生活质量,是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医学说与现代医学学说的交融。近代,中医对体质的研究更为深入,结合了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新的认识。将宏观视角和微观结构相结合,进行新的思考与实践。饮食之物不仅有中医之药性,也有微观营养成分,药性与微观成分是相关联的。不同药性的物质其物质成分是有差异的,因此食物的品种有不同,取用的部位也有不同。
在化学学科中,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生物学中生理物质成分是影响生理功能的主要因素。这种重视微观的观点局限于非系统的个体分析,类似于树木与其结构组成的关系。而中医着重系统的整体分析,类似于森林与树木的关系。
中医和西医对人的疾病的看法,如森林与树木的关系和树木与其结构的关系。两种学说与观点,都有其实际意义,并非风牛马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