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曾文正公文章是他初入仕途给一位赏识他的官场前辈回复的信,信中自己反思早年浮华机巧不“诚”,然后批评了当前做学问和官场行事不切实际人浮于事;同时自己反省自己后列举了镜海先生、吴竹、黎月桥、冯树堂等优秀的人,曾文正公认为他们品行正直踏实做事。
这篇文章恰恰很清楚说明了我这两年来的反思。
一来:年少求学,大学和毕业后自己局限于急于求成、急于赚钱补贴家用,犯了贪图小利而不知道从长远处:通过对自身志向、优劣情况、兴趣等来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然后在年轻的不急于求成,而是不计利益得失、不计时间长短,踏踏实实打下根基。纵然有格局和见识之分,但是犯了一个“急”字,没有平心静气,对自己真诚,客观分析自己分析所有能够整合资源,然后强有力地规划和执行自己的情况。
二来:行事上,虽然大体踏实肯干,但是很多事情没有件件笃实。在这十年中,很多工作事情和私人事情,略有浮华贪图技巧,但是很多技巧都是小聪明小投机,而非大道正途。
笃实事,去机巧,做事也要一个“诚”字,不是为了老板才劳动工作,也不是为了薪水而劳动做事,也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必须这样去做事。做事就是做事,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在承担自己的责任,社会中创造价值。此“诚”面天地面向人文历史。我考研过程中,如果浮躁或者偷偷放松自己,就是假装在学习,这个装字害了多少事情。
社会工作中由于企业营商环境、业务流程、制度体系:对接资源基本上搭建完成很多员工都可以借力浑水摸鱼,纵然瞒过去,但是终究不学无术。做题中,要的是透彻心扉地做对高等数学题,也要彻彻底底地错了,哪里错了,到底怎么回事,不坚持“实事求是”而是倔强地维护自己尊严没有任何意义。
三来:社会关系上,无论是家庭经营、亲人朋友上,也是浑浑噩噩,对亲人朋友不实在,经常夸大或者高调做事,来彰显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踏踏实实为亲人朋友把事情办好。这一点不好,所以反思之后,大刀阔斧砍掉无关紧要的亲人朋友联系,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其次“亲贤臣远小人”,彻底远离困于鸡毛蒜皮小事的人,这样的人非常多,贪图小利,沟通和打交道需要耗费极大精力,但是讲道理也讲不通,不交往就受制于关系和道德,所以一刀砍掉,人不需要取悦于任何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自己好好工作生活做好家庭,承担份内赡养老人以及其他必须承担家族事务,也算抓住了家庭和家族经营主线和纲要,其余全部用金钱量化掉也不过投入1万2万。这样可以节约出来极大精力干事情,也可以留出更多时间给家庭和兄弟姐妹。想想曾经电话本1560个砍掉剩下10人左右,也算透彻。为人,对亲人对朋友也做到“诚”,交往品质正直踏实做事的人,远离纠缠蝇头小利鸡毛蒜皮糊里糊涂的人,为人也要知道为知道不知道为不知道,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也不能被糊涂地对方牵着走,该做好的事情就给亲人朋友踏踏实实用心做好,实心经营,哪怕所有亲人朋友都接受不了这种“诚”,自己也可以就地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只要方方面面独立,没有任何人需要去依附,这样生活也变得明朗起来。
四:这个诚字,也是实事求是,抓住工作事业主线的事情,一点一点做,正是这两年我从见识、思维、做事能力、年龄、学习力、坚持、身体等都认识到了“人有很大局限性”。浑浑噩噩往前走,没有压力,没有方向,也就过去了,陈忠实正是50岁大梦初醒,要写一部能带到棺材里枕头的书,仔细想想人有几十十年呢。每每想到这里,我为自己将精力消耗在无关紧要的事情和人上太多了,而没有踏踏实实诚恳的做好一件自己期望做好的事情上,人十年也就能干好一件事,三年积累,三年上道,三年摸索一下,就过去了。所以仔细想来,人还是要大道至简,重剑无锋,以绝对实力来压住工作生活中95%人事琐屑,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事情和重点人上。一个“诚”字,对应着就是贪图小利、贪便宜,希望攀附巴结勾兑关系建立自己财富和社会成就,想风口抢趋势,都是小聪明和投机之道,应该踏踏实实建立自己专业积累自己实践,通过一点一点做来经营好工作,这也是应了一个“拙”字。
五:在自己生存土壤上,与品行端正做事诚恳的人交往,比如王石、段永平、饶毅、陈启宗、于东来、查理芒格、曾国藩等这类人,自己也慢慢在工作中磨砺,也做一个像曾国藩、王石这种人。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一下子切中了我十年反思和转折的根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