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羁绊》:不在控诉,只为重塑(二)

此文献给你:
      追风筝的人,希望你越来越好!

声明:此文不是声讨母亲和女性,是为共勉!


其实,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完全消除这些疤痕,反倒让人宽慰。
        ——第三部分《终结遗传》


送完孩子,你回到家,打开台灯,庄严坐下,再打开简书,平静地写下了第一句……

你知道,在这平静的第一句之前,你就这本书的感受已经写了一篇(一),不仅如此,你的(二)已经写了三版,这是第四版。

写(一)和(二)的前三版,你,不仅不平静,情绪还很复杂,从(一)中被印证后的“原来如此”,及找到权威后近乎居高临下的轻审判,到(二)中第一版的爆发和愤恨、第二版的审视、第三版的客观,直到此刻这一版的平静,你都没有偏离主题:不在控诉,只为重塑。

我知道,你在阅读本书时,数度中断,情难自抑,你的委屈,痛苦,悲伤,重新卷土而来,因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暂且定为你的母亲,(后面你会写到,你的母亲也是受它控制,)还在你的身边。

你每天都依旧受到她的影响,你的情绪时好时坏,你不堪其扰,几近抑郁。但诚然如你自己拟定的标题:不在控诉,只为重塑。愤怒或悲伤,它正是接受的第一步,是必经之路。只有直面它,你再一次开启的放下之旅,才不是在沙地上建高楼,随时面临再崩盘。

这本书带给你最大的帮助,就是把你心里扎根很多年的问句变为了陈述句,即:将“为什么你要这样对自己的女儿”变为“她本身就是这样的性格”,解决之道就是作者的话:“其实,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完全消除这些疤痕,反倒让人宽慰”。

这里的“这样”,就是作者在本书中对读者的最大贡献,是她在某一天的豁然开朗,是困扰了她很多年的悲伤,也和你一样的问句,应该说是很多受此困扰的女性的共同问句,“我的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作者找到了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我们的母亲都受一种人格障碍——“自恋”的支配,才导致她们作出了隐形伤害自己女儿的行为。其实,人人都有自恋的人格,只是这中间有一个度,自恋有这头和那头之分。

我们的母亲,她们在自恋的那头,她们没有驯化它,却被它掌控。自恋与自尊和自爱有本质的区别。再诚然如标题:不在控诉,只为重塑,也正是本书作者写此书的目的,让深受此困扰的女性找到出路,解放自己,解放出一个全新的自己,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点:阻断。

是的,阻断。不让自己所承受的,无形之中加诸到我们的下一代身上。正如资深心理学家王学富在推荐序中说到,“每一个母亲都需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我就是我的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母亲的生命里有原生家庭的伤害,她就需要获得觉察,经历医治,终止“母爱的羁绊””

诚然,教育,家庭,社会,婚姻,这么多的命题,如果都堆在我们女性身上,肯定是不公平的,这是一个永远进行时的考试,男人,女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我们共同组成家庭、社会,人人有责。

尽管这么大的命题,我们无法承受其重,但我们可以耕耘我们自己的一块自留地,给予孩子们的,我们不要掉队,在孩子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不推开,不在母亲身份上唯我独尊,否则,我们的孩子们,又会承受我们一直在承受的。

我们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但爱是我们可以给予的,也是最宝贵的东西,它与贫富关系不大,不要被繁杂、浮躁的言论所裹挟和带偏,恰恰正是这样的环境,能守住的,就是内心那片温柔和平静。

它是我们孩子们受益终身的保护伞,我们曾经缺失了,就给孩子们顶上吧,让他们在历经人生颠簸之余,有地方疗愈,有地方蹲守,不再像我们,茫然四顾,悲凉无比,让他们有重新再来的勇气。

这样的给予,是一个肯定的眼神,是一次理解的拥抱,是一次放低的声线,是一次蹲下的抚摸,是一次睡前的话唠,是一次放慢的脚步,是一次由衷的赞美,是一次轻柔眼泪的擦拭,是一次偶尔身份的模糊,是一次没大没小的游戏,是一次……好多好多,好多好多……

它无法用显性的价值去评判,但它却威力巨大,这是我们可以给予的,我们没有得到过它,但可以让我们孩子们获得它,只要我们有心,只要我们不过度只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们就能拥有这样的福气。

这(二),你也是写了三版,这是第四版,从一版的愤恨,到二版的审视,到三版的客观,到这版的平静,你决定不再版,够了,你要找的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知道了“是什么”,不再“为什么”到“怎么做”。

这是这本书对你最大的帮助。你有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不是假装那种轻松,是如浑身寒气尽去的轻松。你看到母亲不再情绪激动,因为你知道她其实是一个可怜之人,是那种可恨的可怜之人。这本书承认了你的痛苦,承认了你这么多年的感受,你不用再自我怀疑,和陷在伦理道德的愧疚之中,不是你不够好。

你的感受是正常的,值得肯定的,权威专家都承认了你的感受,权威专家也受着跟你一样的苦,只是你一直在固执,很固执,你总想弄明白为什么,才自苦了那么久。

这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缺憾,有太多太多的不公平,我们,包括任何人,都改变不了其中的万分之一,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尽管这很难,但这是一种优良的生存机制。

前面说过了,这本书对你最大的帮助是“确定”,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发现问题,第二部分讲受到的影响,第三部分疗愈和康复。

而在你看来,只需读第一部分即可,即,确认。你确认了你的感受跟作者一样,不是空穴来风,你也不是有过这种遭遇的唯一的人,上至明星大腕,近到咫尺的简书,你就看到很多写这种困扰的文章。

通常,我们最难跨越的障碍,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母亲缺乏母性,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母亲自私自利,就像你在半夜流泪问:为什么一个母亲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女,难道妈妈不应该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所在吗?

现在你知道了,这是有原因的,其中的原因,有历史的,性别的,伦理的,我们不能否认,基本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正如作者写到:

“我相信几乎所有的母亲都对女儿怀有良好的意愿,不幸的是,有些母亲无法把这些意愿转变为体贴的支持,帮助女儿应对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即便心怀好意的母亲也有可能做错事,不经意间伤到一个无辜的孩子。”

只是你们三姐妹好像更不幸,因为某些传统思想,因为母亲的文化背景,因为母亲易于常人的彪悍,因为她自己成长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她本身就是一个受害者、不幸的人,她在现实社会的巨大压力下,生存压力之下,无法控制自己主观的强悍,波及到了身边的女儿。

记得你看过一篇以女婿的身份写的一位传统女性家长对当时农村当家人身份的执念,那不就是你母亲的真实写照吗?看过之后,你难过了好久,为自己难过,也为自己的母亲难过,你的母亲和那位岳母几乎在品性上完全一样,女婿作者给予了同情和对那种愚念的包容,结合你自己的经历,似乎看起来你的母亲比他的岳母更彪悍,也许是他笔下留情,也许是你母亲的确拥有太多扭曲的人格,才导致你们三姐妹至今都有挥散不去的羁绊。

你本不想写母亲具体的一些事例,但你觉得还是写一些吧,写一写,那肿块消失得会快一些,写一写讲一讲,敷粉琢磨地画在纸上,驯服它们,达成和解,获得平静。

从哪里开始?就从你们的出生开始吧。

你们是女儿身,你们的出生本就不是众望所归,就拿你母亲来说,就拿她一直接受到的社会文化来说,就拿她顽强的本性来说,女儿的出生,并不是她心所向,出生的是女儿,让她在家里的地位降低,削弱了她对丈夫掌控的力度,在这样的家庭,女儿一出生就带了原罪和肩负着她的“使命”。

你们几姐妹前半生做的事,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代替她,向全部的人证明,她没有儿子同样生活得很好,甚至更好。

在你们几姐妹目标一致的努力之下,曾经的她,在街上风光无限,她享受着同龄人的羡慕:“你们看,你们生儿子,哪个有~~过得好!”你们的母亲,则颇有些为自己所规划的人生得意了一把。

为什么说是曾经而不是一直呢,因为在你们母亲的人生规划中,缺少你们的立场,什么事都要围绕着她转,如果不,事情有好大,你们的母亲就会闹好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一切必须按照她的安排来,正如你母亲夸下的海口:遇到事情不要怕,天都要给它捅个窟窿!

你不止一次看着你的母亲用她彪悍的人生宣言在你父亲面前彪炳成绩,同时也击溃了你们父亲的男人意志,你也不止一次看到母亲用它获得众多的群众基础,她水泄不通的人生意念横扫了你们整个家庭直到今天。

你们三姐妹加上父亲的诉求,一直被她勤劳的劳动妇女本色逼退,父亲不善农活,文质彬彬,懦弱内向,少时农村生活的重担,很大一部分靠母亲操持,的确十分辛苦,却也精准地助长了母亲近乎飞扬跋扈的个性,

你一边对她的强悍报以愤怒,也一边可怜着她的自戕,因为发出的剑如果射不中别人,会返回来射中发射之人,那是你的母亲,你对她的情感不止有恨,同样有爱。

这样的久了,自然会反抗,于是她在你们身上,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威望。如果说前半生她为了自己的人生规划用的是引导你们做什么,那么后半生面对你们的奋起“起义”,她则用了另一个套路,即,撒泼打滚。怎么顺手怎么来,怎么达到目的怎么来。不怕“把天都捅个窟窿”。

这几年住在你家,你数度分裂,几近抑郁。每涉及口角,你母亲动辄破口大骂,闹到众人皆知,这也是她最擅长和热衷的事情,你们三姐妹和你们父亲,无数次在众人围观中被她暴击,你的大姐数次对着你们父亲哭泣:“爸爸,你为什么给我们找了这样一个妈?!”

除了破口大骂,你的母亲还有杀手锏,就是对着窗户呼天抢地:“这就是没有儿的下场!”,然后就是老三样,叫你把抚养费算给她,说,抚养了你十六年。

是的,十六岁,也正是你和妹妹离家出走的年龄。

后来越来越离谱,争吵中她见你再也“油盐不进”,对她以牙还牙,她直接指着你的儿子说:“你看,你妈这样对我,以后你就这样对你妈!”你儿子气愤地大声说,不,我不这样对妈妈,我爱妈妈。……

站在旁边的你,除了悲哀地摇头,就是带孩子进房间做心里疏导,你常常自圆其说,说外婆年纪大了,快老年痴呆了,你的儿子半信半疑,好在他还小,似乎一会儿就忘记了,你又欣慰又担心。但那次你母亲控制不住自己,打了你儿子一拳,你儿子可是记了很久,你怎么圆回来,已经不记得了吧,应该是没有圆回来吧,这样的事,怎么圆?祈祷他忘记吧。

每次“地震”过后,你母亲都若无其事,她发泄完了,坐在你的左手边,吃着你做的饭。你有没有发觉,你的头,总是不自觉地偏向右边,你总觉得你的左脸是凉飕飕的。

人说老了老了脾性会收敛一些,可你的母亲是个例外,她精神头永远都是那么足,尽管她一直爱用装病这一套换取你们的关注和妥协,记得小时候你曾一度以为她活不了多久了,然而她却生龙活虎地熬走了你很少生病的父亲。

你母亲越来越狂躁,是因为有怨气发不出,对你父亲的怨气,几年前你父亲为了躲她,住到了你妹妹家,而一直请不来你家的母亲,过了不多久,却自愿住进了你家,你的母亲同样找了一个理由:是维护你们几姐妹的面子,说怕你们被街上的人说不管她。

而你们自己早就放弃了别人怎么看的心思了。你们看破不点破,毕竟她是你们的母亲啊,这是你们一直困扰的地方。

你还记得你是怎样动员母亲来城区你们的地方来住的吗?你想到她辛苦了半辈子,你费了很多的口舌,她还是不愿意来,说不习惯,然后你老老实实地说,你实在不习惯,就三姐妹家轮流转着耍嘛,白天不好耍就去大姐妹妹家吃饭,晚上回你家睡觉,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你从来都不知道你母亲的真实心思有多重,你母亲从不说真话,心思总让你们猜,就像她从不会认识到她自己身上的问题,所以,剧情走向没有意外:你的“苦口婆心”在某天的吵架中又成了新的罪证,你母亲傲慢地说:“老子又不是叫花子,喊老子这家走一下,那家吃一顿。”你当时杵在那里,除了愕然,竟哑口无言。你又又又一次被她推开了!

是的,母亲一直在推开你。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快下雨了,你把满屋灶房的乱草一把一把的扎成小把,方便做饭的时候烧火,你手脚麻利想在母亲回来之前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你的手酸了,但是你顾不上,你看着排得整整齐齐靠在墙壁的草把,你想象着母亲进屋,看到你的成绩,看到你的懂事,看到你的体贴,看到你为家里做事情,该是怎样的感动和欣慰,你想象着母亲会夸夸你,再亲昵地叫你一声二娃,叫“二娃”就可以了,你不奢望叫“幺闺儿”,在农村,那是对幺女的昵称,谁让你排行老二呢,但能亲昵地叫你“二娃”,你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你被自己感动着,手下动得更卖力了。后来,你的母亲回来了,一切都很平静,什么都没有发生,你母亲斜看了一眼你的劳动成果,只淡淡说了一声一句:“有时间怎么不把猪喂了?”你到现在都忘不了那被推开的感觉,是的,你向母亲奔跑的小身板,被推开了,被推开的感觉真的不好受,你有一次写父亲,感谢父亲没有推开你的情感呼叫。

写到推开,猛然你想起,你曾对自己的孩子也推开过,那时候你心里很烦躁,儿子靠近你的身边,想要挨着你做什么,但你因为心里烦,用手把他抵住,不让他靠近你的身体,儿子当时看了你一眼,你记得这一眼,说明可能已经伤到儿子了,你此刻就在想,等下午放学,接到儿子赶紧给他道个歉,不要让儿子在情感版图上不完整。

如果说你们母亲之前的行为,你们还可以跌跌撞撞地承受,那在你们父亲生病到离开,你们彻底对你们的母亲失望了。

你们的母亲和父亲吵了一辈子,打了一辈子,也影响着你们几姐妹的婚姻,无一例外的,你们几姐妹的婚姻一点都不顺利,丈夫们死的死,离的离。你们已经心如止水,但你们的母亲依旧没有消停,这自然又成了她每次攻击你们的必选项目:你妹妹离婚后至今单身,在她嘴里是没有人要,你姐丈夫出事去世,她说是报应,关于你自己最大的障碍,是因为性恐惧而离婚,你母亲说你嫁了几嫁,你愤怒,你委屈,一次,你说,不想活了,你母亲哼哼说,死了你一个,她们还有两个。,你有一个错觉,觉得自己真的是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们的母亲70岁了还可以在地上撒泼打滚,你们就像看电影一样,冷冷地看着她一如既往的表演,不再像以前那样随风波动。

你们父亲生病以后,在医院最长的时间是接近一个月,最短的时间是一个星期,而你们的母亲以各种理由,比如晕车,人不舒服,从未一次到医院陪伴你们的父亲,而你们记得,你们的母亲结石住院,你们的父亲一直陪着。

你们母亲的理由很清楚,养儿防老,现在该是你们女儿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时刻了,她每天一个电话“问候”,两个内容,首先常规问候像,对同事一样的问候,当然最主要的内容是是查你们几姐妹有没有到位。

父亲出院后,回到妹妹家,你们的母亲终于现身,提着一个包,但只在父亲的房间呆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又走了,原因也是一样,如果她在,她认为你们就逃避了你们作为女儿的责任,所以,她不能在,她必须离开,她以她的离开,成全你们尽孝。

老家在十几里路的地方,你们的母亲,很喜欢打麻将。或者说,她是一箭几雕,报夫妻之仇,享监工之畅快。没有人赢得过她,这是你们几十年的经验之证。

这半个小时,九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像领导巡视一样,看你们在不在,去哪里了,干什么去了,赚钱?自己的父亲生病了,赚什么钱,还有比父亲生病更重要的吗?视察完,你们的母亲背着她的包,起身往回赶,那段时间,她又回了老家去住。

那么,她是胜利了吗?你不这样认为,你们父亲走了一年半了,你们的母亲还不敢踏进父亲生前的房间一步。

你们终于忍不住在心里说了一句: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那天你母亲和大姐又吵起来了,你母亲像疯了一样,用最恶毒的脏话骂你的大姐,你实在听不下去了,也加入了战斗。

自然将火引到了你的身上,你的母亲用手指指着你的鼻子指着你的脸,同样以恶毒的话骂你,你们现在都很冷静,是麻木了吧。然后你和大姐退了出来,因为,依你们母亲的性格,吵三天三夜也是不会疲倦的,但是你们没有那种精力。

那天,是你的生日,你正准备带你的母亲去逛街跟她买东西,因为也是母难日。

后来没有去逛街,你和大姐走到一个街角,你们相互安慰着,你大姐又说了那句话,说:“有一天她走了,我不会留一滴眼泪。”

“她”,是指你们的母亲。

你看着大姐,话才一说完,她的眼眶就红了。


问卷:

你的母亲有没有自恋特质?

*当你和妈妈讨论你的生活问题时,她会不会转开话题,去谈论她自己的生活?

*当你和妈妈讨论你的感受时,她会不会把她的感受强加在上面?

*妈妈是否表现出对你的嫉妒?

*妈妈是否对你的感受缺乏同情心?

*妈妈是不是只支持你做那些让她显得自己是个好妈妈的事情?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和妈妈在感情上不够亲近?

*你是不是常常会问,到底妈妈喜不喜欢你,爱不爱你?

*妈妈是不是只在外人看得见的时候才对你好?

*当你的生活出现了某些状况(比如发生意外、生病、离婚)的时候,妈妈是不是更操心这件事对她有什么影响,而不是对你有什么影响?

*妈妈有没有过分在意别人(比如邻居、朋友、亲戚)的想法?

*妈妈是不是会把自己的感觉和反应归咎于你或其他人,而不认为是她自己的责任?

*妈妈是不是很容易受伤?并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长期背负怨愤?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是妈妈的奴隶?

*你是否认为自己应该对妈妈的身体不适或疾病(比如头疼、压力大等)负责?

*你是不是在小时候就得照顾妈?

*你有没有觉得妈妈并不接受你?

*你有没有觉得妈妈对你很挑剔?

*妈妈在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无助?

*妈妈是不是常常让你觉得羞愧?

*妈妈是不是表现得仿佛地球都该围着他转?

*你是否觉得从妈妈身边独立出来很困难?

*妈妈有没有想要支配你的选择?

*妈妈的心情是不是在任性和消沉之间摇摆不定?

*妈妈在你面前表现得虚伪吗?

*你是不是觉得在童年时期就需要照顾到妈妈的情绪?

*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没有一种被操纵的感觉?

*你有没有觉得妈妈更看重你做了什么事?而不是你是怎样的人?

*妈妈是不是像一个牺牲者或殉道者那样行事,并控制他人?

*妈妈会使你做出违背本意的事吗?

*妈妈和你竞争吗?

*妈妈是不是非得用她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自恋特质有关。越符合这些描述,你妈妈就越有可能拥有自恋特质,而这对作为女儿的你,甚至在成年以后,都会造成某些障碍。

然后你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为什么我总觉得不会有人爱我?

^为什么我总觉得做得不够好?

^为什么我感觉如此空虚?

^为什么我总是不信任自己?

你总是:

*感到内心空虚,总是缺乏满足感

*希望身边都是真诚可靠的人

*恋爱关系让你很纠结

*害怕变成你妈妈那样

*担心自己无法成为好母亲

*很难信任他人

*觉得缺乏一个健康的正面的女性做你的角色榜样

*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发展受到了阻碍

*觉得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有些困难

*发现很难体验或信任自己的真实情感

*呆在妈妈身边,你会觉得不自在

*发现为自己建立一种真正的生活很困难

这些信息,是幼年时期情感上哺育不充分产生的。

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抚育我们并爱我们,我们就会在安全感中长大,我们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但如果女儿没有获得这些,就会在情感信心和安全感的缺失中长大,而且不得不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获得这些东西,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母亲在与婴儿进行互动的时候,对她的每个动作、声音和需要进行回应,这样她就建立起一个关于信任和爱的坚固纽带,孩子相信母亲会满足她的身体需要,给她情感上的温暖、同情、赞许,使她得以发展自理能力。

但缺乏同情心的母亲,无法和女儿建立情感纽带,只给女儿提供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女儿由此懂得母亲是靠不住的,她在不安中长大,担心遭到遗弃,认为处处都有欺骗。

如果你在一个由母性自恋支配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你每天都竭力去做一个好女孩,并尽量去做别人要求你应该做的事,你相信如果你竭力取悦他人,也就能赢得你所渴望的爱和尊重,但你仍然会听到发自内心的熟悉的声音向你传递负面信息,削弱你的自尊和自信。

自恋母亲的母女互动关系:

1,你发现自己常常想得到爱注意和赞许,却从来没法取悦母亲。

2,你母亲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事情让你感觉如何。

3,你母亲妒忌你

4,你母亲并不支持你进行健康的自我表达,尤其当这些表达和她自己的需要相冲突或威胁到她的时候

5,在家里所有的事都围着母亲转

6,你的母亲没有同情心

7,你母亲没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8,母亲爱挑毛病,指责别人

9,你妈妈把你当朋友,而不是女儿对待

10,你在妈妈面前没有界限,没有隐私

爸爸在哪里:

爸爸当时正围着母亲转,像一颗行星围着太阳转一样。

自恋的人的结婚对象往往是一个允许她处在一切行动中心的人,这个人在长期的战斗中找到一条“道路”:如果要维持他们的婚姻,就必须如此。在家庭戏剧中,自恋的人是明星,其伴侣则是配角。

有自恋母亲的家庭,孩子围着母亲转,父亲也围着母亲转,形成一种“母亲自我成溺,父亲照顾她”的默契,这里家庭的潜规则,家庭的秘密,为了维护稳定,孩子们必须保持缄默,不能破坏现状,他们害怕被遗弃,所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假装一切都很好,这是一种生存机制。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丧失了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人际障碍。

我的母亲七十岁了,前两年还会在地上撒泼打滚。当时在妹妹家,她蹿得特别伶俐,要去跳窗,我们评估了一下,二楼就算跳下去也摔不死,没有人去拉她。她见我们没有配合(以往大姐和父亲会赶紧阻拦),便回过头来作势要跳这边的窗户(父亲面前的阳台),这时大姐担心了,赶紧拉住她,于是她就顺势一屁股坐地上,衣服扯破了,肩膀漏出来了,整个人像钢筋一样坚硬,露出视死如归的神情,于是老父亲又一下子软了下来,口气温柔无比。妹气得指着她的姓骂,从此以后,非万不得已她不去妹家。

我们会说,自恋的母亲,她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也可是事无巨细的照顾了我们呢,这又怎么说呢?

通常自恋母亲能完成一些早期的养育工作,因为她可以控制婴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孩子。但当孩子逐渐长大,发展出自己的心智了,母亲对她不再有相应的控制力,这时自恋母亲开始贬损和批评孩子,以希望重新控制她。

不切实际的想法:妈妈没能给我的爱,要在其他地方得到。

自恋母亲的女儿经常会用不合适的恋爱关系来填补她们的情感空白。作为自恋母亲的女儿,我们当中许多人都认为,爱意味着别人能为你做什么,或者你能为别人做什么,从而建立起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关系,也有可能根本无法建立关系。

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既不健康,也很难让人满意,往往以失败或痛苦的纠缠告终,如果这段关系结束了,女儿仍有可能重复这种模式,女儿会一次次重演和母亲的关系模式,会一次次带来失望,等到期许和希望破灭时,很多女性女人都选择自我封闭或者独身……

这本书后三分之一是如何疗愈与康复,我没有读完,只大致翻了翻。在我看来,自己的感受能被确定的那一刻,能被权威专业人士确定的那一刻,我就得到了疗愈。


前几天还和大姐谈到了母亲的后事。

现在你的脑海里有一个画面:

多年以后,你们的母亲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你们几姐妹将她安放在父亲曾经停放的地方,跟她穿上黑色的衣服,看着她静静地躺在那里——她劳苦了半辈子,铿锵了一辈子,终于,也该好好歇歇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