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在基层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上热中温下冷”“雨过地皮湿”等现象。要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必须做到”有速度、有力度、有深度”,确保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让作风建设在"最后一公里"跑出加速度、展现新气象。
落实要“有速度”。八项规定在基层的落实,贵在迅速,重在执行。基层是政策落实的"神经末梢",执行速度直接关系治理效能,一些地方存在“观望心态”,认为“风头过了就松一松”,导致政策执行滞后。必须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对违规吃喝、公款旅游、形式主义等问题露头就打,形成强大震慑。
约束要“有力度”。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而是长期硬约束。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一旦作风松弛,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基层"微腐败"直接啃食群众获得感,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对顶风违纪者从严从重处理。近年来,"一桌餐""私车公养""电子红包"等隐形变异问题抬头,需要积极创新监督方式,彰显基层反腐“零容忍”态度。
学习要“有深度”。作风建设不能停留在“管住嘴”“捆住腿”的层面,必须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不仅要完善制度机制,更要深化廉政教育,培育廉洁文化。一些基层干部仍存在“人情难却”“惯例难改”的思维惯性,导致“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因此,要深化警示教育,通过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双管齐下,推动作风建设从"治已病"向"防未病"深化,让干部从思想深处筑牢防线。
落实八项规定没有休止符。站在新起点,我们要继续以"速度"展现决心,以"力度"彰显担当,以"深度"巩固成效,让好作风成为基层干部的鲜明标识,让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筑牢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完成时,这是我们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新时代赶考路上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