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秋来的第二个月,眼下即来了。
这天和孩子们共读中秋的相关古诗,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听了秋日的自然音乐《秋林漫步》,写了关于秋的诗,赏了名家的中秋散文,写了自己于中秋的文字。
自然音乐秋林漫步(点开此页面,个中缀有秋林漫步,是课上孩子们听来写作的素材)
YF之诗文:
秋
YF
落叶纷飞河水平,秋风飒飒若有声。
不知何处看圆月,如似手中香饼甜。
秋诗
YF
月光轻轻撒在屋顶,
秋风慢慢拂过我的脸颊。
一轮明月皎洁,清亮,无瑕。
在云后,
似位少妇蒙着面纱。
中秋佳节本该团圆,
却在这分享的秋季来到。
黄叶离枝,
果实离树,
大雁离乡。
在外的游子啊,
是否能同家人一起看着明月?
再看月亮,
它似乎更加朦胧了……
中秋之情
YF
树枝光秃秃的,黄叶落满地,踩在上面,好软,好绵,好舒服。
跑着,走着,(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秋风吹过,最后一片枯叶翩翩落下,好似精灵,欢快地舞蹈着。
月亮渐渐高升,乌云密布,明月似有似无。风把云吹散了,月亮的脸露出来了,是那么地洁白、清亮、无瑕。
光秃的树枝在月光下,像一幅幅剪影,有别样的一番意境。
远处,几只大雁南飞,衬托出秋日凄凉。这时,一道道团圆菜端上了来,游子归乡,与家人一同赏这明月。而不能回乡的在外游子,也只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远在故乡的家人,一起望这同一轮明月,以寄思念之情。
月亮似乎非常顽皮,在人们能团聚时,它却不圆,而它圆时,人们又真能团聚吗?是的,人们能团聚,通过明月,在心中与家人团聚……
在这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季节中,与家人一同赏月,一同吃月饼是再好不过的了。
(文中有意呈现,有境呈现,笔法跳脱,由景及人及物,有一个特别的转折,但依然亦可顺理成文。结尾有些超越现实的思考,基调是明朗欢快的。)
附课上所读一诗: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无题
YB
清新的空气,
落叶中的步伐,
阳光,
黄叶,
小径,
山丘,
流水,
跳跃的泉水,
闪着光。
麦田间扬起的尘土,
飘下的毛竹叶,
透过窗外,
为何不放下背包,
去和野鸽嬉戏?
行走在秋天,
田野里,
树林间,
泉水边,
落叶中,
看树叶飘落,
听鸟儿振翅,
寻找杂草间的秘密,
吹响一片竹叶,
感受空气的香。
去寻觅,
去漫步,
开始旅程。
无辜的月亮
YB
中秋时那一轮圆月,一直给人以团圆的念头。圆月就像一个特别的符号,代表着节日。
团聚的人在月亮上寄托快乐,而在异乡的人在月亮上寄托思念。个人认为,月亮有点儿无辜,平常没有几个人看着它,可它知道,一年中,总是有那么一天,中国的老老小小总会抬起头来,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手里还拿着个圆圆的小东西不停地啃。
月亮可能都会觉得害羞,想把自己用云遮起来。
(写得可爱!清新脱俗。感觉你是在天上看着大家,从月亮的角度来写完这篇小文的。
诗是就着音乐的感知当下写的,非常真实贴切地表达了你听到音乐的感受。)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最后一则是FQ的,因为她的字写得特别端正,我就干脆懒一下,直接发照片了。
(诗文都很清新可喜。她说她这是“藏头文”——我给瞎取的名儿,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写。你们能从文章中读到密码吗?)
人们渴望团圆、崇尚拜月,究竟是因为那一轮明月、人间的团圆统统都象征了人内心的圆满,人们实是通过这些外求之物,来渴望达成内心的圆满呀,哪怕只一时一霎也好。若人人内在无缺,也许这种文化也会渐渐消失了它的痕迹,所有的节日、文化都是人们内心所求之象征,所心内了无所求,也许这些个节日、祭祀也就失去了它以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