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可谓是一位不世出的人物,如果以对历史的影响而言,秦始皇自然当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但如果要论人生的完满程度,刘秀在中国帝王里可以说几乎是不做第二人想。作为丈夫,他不负发妻,作为情人,他不弃心头好。作为将军,他“遇小战怯,遇大战勇”,作为皇帝,他厚待功臣。不过一码归一码,作为个人的圆满是一回事,他作为君主的出色程度就是另一回事了。
刘秀,乃至整个东汉的政治路线,可以说是对西汉的一次“矫枉过正”。在一定的程度上纵容豪强,削弱郡国兵制,把军权收归中央,这些都削弱了东汉国家机器的威力,却也降低了东汉朝廷的统治难度。在那个士大夫还未登上政治舞台的时期,放松对豪强的钳制,便是“与人方便,与己休息”;而削弱郡国兵制,则降低了地方叛乱的风险。但颇为可怪的是,虽然是如此这般地作茧自缚了一通,在某种意义上,东汉的边功却还要胜于前朝,原因我在前篇已经说过了,这其实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东汉的决策层在这方面累积更丰富的经验,前线的将领们也有了更强的应变能力,所以尽管在大政方针上,东汉已经不再是一个“战斗帝国”,但它的战斗力却很可能要比西汉强一些。
有一句话,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那些在国家处于鼎盛,并且有着巨大的横向优势的时候大展威风的将领与军队,君主与文臣,往往不会被铭记,因为他们的成功,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水涨船高的情况,所以本着不过多涉及不为人熟知的内容的原则,“东汉篇”到这里就不再多写了,但有一个读史的体会,想与大家分享,那就是从秦到两汉,这是一个大一统从初立到深入人心的过程,只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大家才会理解这个进程的艰难与难以抗拒。
最后加一个冷知识,其实刘邦也是楚人,楚汉双方中都有大量楚地的势力,否则“十面楚歌”也不是想唱就唱得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