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我首先考虑的就是别人希望我怎样做、我该怎样做才能够让别人满意。
在我的原生家庭里,好几个兄弟姐妹中我是最小的一个。和人们心目中受尽宠爱长大的老小的形象不同,小时候的我是在家里最不受重视的那个人。
四个兄弟姐妹中,我哥哥作为家里的老大,虽然比我们其他兄弟姐妹受的苦更多,但是在精神上他是最受父母尊重长大的人。
我二姐从小开始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能力,每个学期末拿着年级前几名的成绩单和各种优秀学生的荣誉证书回家。我父母总是对她赞不绝口。
我大姐比我和二姐大好几岁,知道的东西也比我们多很多,所以小时候我和二姐经常等着她给我们讲很多事情。
作为家里最小孩子的我,小时候体会到的最多的就是孤独和被忽略的感觉。他们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事情或他们之间的交流上,很少有人愿意和我交流。
上小学以前,每次我拿着家里仅有的几本童话书,想让他们中某一个人给我念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最多的就是,“我没空,别打扰我”。
开始上学以后,我也成了和家庭以外其他人有交往的人了。每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一家人总是免不了一边吃饭一边谈论自己在单位或学校里遇到的事情。基本上他们当中某一个人说完话以后,其他人就会有这样那样的回应。
在大家兴致勃勃谈论这些事情时,我也来兴致,也谈起自己在学校里看到的事情。可是,每当我说完话以后,一般情况下他们或者是没有任何回应,或者在我还没说完话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开始说自己的事情了。
这样的时刻,我感觉特别不舒服。难道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人,我的知识层次和办事能力不如他们,就应该这样地不被他们尊重吗?
随着我一天天长大,我的各方面综合素质不比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差,但是小时候被家里人这种态度对待的经历给我的心理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我总是忙着去考虑我该怎样做会让别人感觉舒服,而不会去考虑别人值不值得我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他、别人是不是也是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
三十多岁以后,我开始慢慢反思自己各方面的心态和处事方式,发现我的很多做法是不爱自己的表现。
我逐渐明白了一个人只有时刻清楚自己的某种想法产生的原因和自己通过某种举动期待得到的结果,才能够在各种场合做出合适的选择。
从此,我学会了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注意尊重自己的感受,当别人的态度值得我去尊重他时,才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