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基本天天在做梦,但是对梦却知之甚少。
- 为什么平时普普通通的你,却能在梦里飞檐走壁?
- 为什么有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做梦醒来之后却不记得呢?
- 如果一个人不再做梦了会变成怎么样呢?
《梦的新解》是一本介绍在科学视角下怎么看待和研究梦,揭开梦境神秘面纱的书。
梦是什么?
梦是睡眠时的大脑活动。在不同睡眠阶段,大脑激活的状态和程度的不同,所以梦境会有差异。
- 刚入睡阶段:在入睡时和睡眠早期,人可以再现一小部分清醒时的体验,因此,在这两个阶段的梦境往往和清醒时的体验有一定的关联。比如
- 安静睡眠:入睡之后进入安静睡眠阶段,这一时期大脑的激活程度较低,感知方面是迟钝或缺失的,因此,这一阶段的梦境局限于认知,没有幻觉成分,只有某种单一的情感体验。
- 积极睡眠:安静睡眠阶段结束之后就到了积极睡眠阶段,这一阶段,人们会突然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等生理状况,同时大脑被激活,但激活的部位与清醒时又不同,因此,这个阶段梦境的情感和感知最为丰富,生动活泼且富有戏剧性,故事情节曲折,幻觉体验强烈的梦境通常出现在这一阶段;比如出现失重、飞行等梦境。
梦的体验是怎么产生的?
人在睡着的时候,脑干会自动产生神经信号,除此之外,睡眠中的生理变化,以及接收到的外界刺激,都会产生神经信号。不同的神经信号激活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就产生了各种奇特的梦境体验。
自我意识
- 在梦中,大部分清醒状态下很活跃的脑区进入了休眠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人的自我意识感较弱,缺乏自省,无法准确判断自己所处的状态,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增强在梦中的自我意识感,使我们进入清醒梦的状态,比如在入睡前反复提醒自己要注意细节。
感知觉
- 梦中的内源性感知觉(幻觉系统)会增加,比如从下往上流的河流,扭曲的房屋,悬空行走的人等等;
- 感知外在环境的通道比如视觉、嗅觉等,则处于封闭状态,像时间感和空间感这类依赖外在环境线索的感知,在梦中是缺失的,这也就是梦中仿佛经历了沧海桑田,事实上只过了一会儿。
思维和逻辑
人在做梦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下降,所以人们在梦中不会考虑某些现象和处境是否合理。
情感和本能
人睡着的时候,情感和本能都会因为大脑中边缘系统的激活而增强,因此,我们往往会在梦里体验到浓烈的情感,并且更多地依靠本能来做出反应。
比如梦见过考试,人们往往会产生焦虑、无助恐惧的感觉,但一般不会去解决问题,而是做出一系列本能的反应,比如嚎啕大哭,跟主考官吵架或者大闹考场。
记忆
梦太容易忘记,只能在醒来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能回想起梦的内容。首先记忆分为三种:
- 感觉记忆: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呈现时刺激仍然作用于大脑,比如工作的时候随意看了一眼窗外,然后继续工作,在一到两秒的时间内能回忆起所有你看到的景象;这种记忆信息量非常多,但只有那些引起你注意内容才能进入短时记忆;
- 短时记忆:引起你注意的内容可以长达几分钟的记忆时间,比如窗外一撇看到一个你感兴趣的女孩子;
- 长时记忆:对短时记忆不断强化和加工,短时记忆就会成为长时记忆,比如看到窗外你喜欢的女孩子之后已经在想着怎么去搭讪,甚至之后的生活都规划好了。
在梦中长时记忆被激活,人们经常会梦见很多过往的经历,但是由于梦的主人在睡觉,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失效,短时记忆无法转化成长时记忆,因此梦中的记忆一般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大部分梦境在醒来后就忘了。
梦的功能有哪些?
- 生存功能:梦是维持身心活动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基础。实验研究表明:在被剥夺积极睡眠10天后,某些实验对象出现了心理不踏实,情绪低沉,思维偏执,幻想增加等精神失常的症状;一旦让实验对象好好睡一觉,随便做梦,他们的症状就会消失。
- 整理修复功能:白天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到了晚上做梦的时候,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将其中一些信息编码存储,另一些则丢弃遗忘,以便应对新一天的挑战。比如很多之前觉得很愤怒的事情一觉醒来会觉得没什么。
总结
- 梦是人睡眠时大脑的活动,在刚入睡、安静睡眠和积极睡眠的不同睡眠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 睡眠中人的意识、感知觉、思维逻辑、情感本能和记忆存在极大的不同,导致产生于现实不同的体验;
- 梦的场景变幻万千,无论你在梦中游泳、飞行、逃跑或战斗,都能体验到强烈的自我意识感,自我在梦中不会消息,“我梦故我在”;
- 梦具有多种功能,它是维持人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础,还具备整理修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