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杂乱无章,无法测量、不协调,即兴,缺憾,不连贯,粗糙,凌乱,随意,模棱两可,暧昧不明,麻烦,变化多端,甚至肮脏……它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照本宣科的演讲只会让现场听众昏昏欲睡;
遭遇到鲁莽的对手,再谨慎的指挥官也会不知所措;
偶然的分神可能就在不经意间给作家带来灵感;
为了达到量化目标,人们反而会制定有悖常理的激励措施;
整洁的办公室让员工感到无奈和厌倦;
唱反调的人貌似偏离了团队和谐,其实独具慧眼;
最后完成更多工作的,是不整理收件箱的那个员工;
当我们对在线问卷视而不见时,反而找到了灵魂伴侣;
不少人认为抗干扰能力弱是一个缺点,但事实上,这部分人恰恰具有更强的创造力。
人们总是喜欢整齐,总觉得有序比混乱好,总是从有序中获得好处,却忽略了无序带给我们的益处。在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蒂姆·哈福德的《混乱》中,他认为,有序、整齐意味着过分僵硬、脆弱和无创意。书揭示了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力比以往更大的价值,这些价值与无序有着很多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正是来自无序和混乱。作者的理论对个人和企业寻求创意前沿有许多潜在的益处,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著名科学作家万维钢说:“作为一个人,身处这个充满机械化,标准化、规则化的现代世界之中,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你是选择循规蹈矩,还是选择自由独立。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同时,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也说过:“一味追求秩序往往会丧失创新能力。混乱不是用来消除的,而是可利用的创新资源。混乱的本质是其他方向的秩序,只不过你没有理解那个秩序。总有一些秩序在我们视野之外,你没有理解它所以觉得是混乱。有自己独特秩序的混乱,其实你根本消除不了,只能善加利用。”
在这个失控的时代,学习一种应对复杂世界的反向思考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灰度认知”、清醒思考,同时“重装”一套掌控失控局面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就可以让我们从乱中获益,明智行动。《混乱》告诉我们:学会拥抱混乱,才能激发真正的创造力;不去努力计划成功,会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