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其信息落实到文本上,均是像素块拼成的字符,是离散的、有限的信息量。
然而人类却从中读出了“无穷”这一看似蕴含无穷信息量的概念,这个现象是可能的吗?
x²=2,是一个看似有限的信息量。
但是x=1.414....却需要无穷多个数码,且因为它无限不循环,必须要把每一位数码都列出来,这又是无穷多的信息量。
这是矛盾吗?不是
因为x^2=2还包含你对实数域的构造和对乘法运算的解释,这又占用了很多信息量。
如何用信息论的观点看数学对象的表示、看数学证明、看数学结构、方方面面...
————————————————————————————————————————
人类是如何触及无穷的?举个例子。
“一列向量{v_n}有无穷多个元素,v1,v2,...”
我不禁要问了,省略号是个鸡毛?
省略了东西,说的好听,真让你写全了又不肯。
无穷被隐藏在省略号里,或者说无穷这个被指代的对象被隐藏在符号里,人类以符号为索引,对应到了无穷这个概念上,也就是无穷的名字上。
注意!一个对象包含无穷多的信息,不代表它的名字也必须是无穷多信息。比如我给无穷集合起名叫X,那么X这一撇一娜的有限信息就索引到了无穷集上。
人类的数学实质上是用符号为索引,我们思考的是符号背后的对象本身的信息量,而不是符号作为文本的信息量,这区别就在于:人类理解符号的过程,本身也参与决定符号所表达的信息量之多少。人类对于符号的理解能力代表了相当多的信息量,它们与数学符号作为文本的绝对信息量相作用,达成了人类理解中的数学对象本身的信息量。
所以,用有限的信息量作为索引,或者说作为指针,指向具有无限信息量的对象,这一现象本身是可能的;然而用有限的信息量去解析具有无限信息量的对象,我猜测应当是不可能的。
——————————————————————
人类思维认识到无穷的过程,借助符号,是否存在信息量层面的悖论?
如何度量人脑的理解过程对于信息量的贡献?
应当存在一个定理,物质的量决定信息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