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快时尚品牌,其母公司盈迪德(为了方便描述,下文用Zara代替)是仅次于迪奥,排在耐克前面的全球服装业巨头,Zara的营业额占盈迪德的65%。比较出名的是他15天的从设计到销售的上架周期,这成为行业内外津津乐道的传奇案例。
《从0到ZARA》这本书,主要讲2个内容:1、老板阿曼西奥是怎样的一个人?2、阿曼西奥是怎么从零开始创立时装帝国。
阿曼西奥这个名字,不怎么出名,但他的名字常在全球富豪榜前排打转,还曾经把比尔·盖茨挤下去,成为世界首富,但外界对他的了解很少,很长时间全球媒体只能找到一张他年轻时的身份证照片。直到63岁那年为了IPO,才第一次公布自己的照片,后来为了稳定公司股价,公布了一次全家合照。他非常推崇洛克菲勒的低调作风,这样的行事风格也影响了整个集团的经营,Zara很少做广告请代言人。
阿曼西奥1936年出生于西班牙加利西亚一个清贫家庭,14岁辍学,成为服装店的送货员,27岁开始创业。1985年才正式成立了盈迪德,并把总部一直放在西班牙一个偏僻的小镇阿尔泰修。阿曼西奥靠家居服在行业扎根,没有什么奇遇,也没有碰到什么风口,看起来和同行业做相同的事,只是在这些事上,他每次争取比别人做的更认真一点、更快一点。
作为快时尚品牌的翘楚Zara怎么做到“快”和“时尚”呢?阿曼西奥不崇尚原创,他本人做第一件家居服,就借鉴了别人的产品,不客气的说,Zara的历史就是一部“抄袭史”。 Zara从开始就没有设计基因,在模仿、修改奢侈品牌、明星款式时,反而少了一些顾忌和束缚。
Zara有700名普通设计师,全年到处搜集流行信息,说白了就是“抄”。这使得Zara每周可以上新2次,为顾客提供更多更新的款式,让顾客每次去Zara都难以空手而归。
Zara有多快?1从设计到销售的上架周期只要15天,行业第2快也要20天,5天足够让Zara每次都先行一步。Zara自建服装供应链每个环节。不像其他公司要么生产外包,要么销售外包。从策划、设计、生产、运算、销售等环节缩短时间,把周期控制到极致。总部工厂之间通过隧道和铁路连接,工厂基本用机器作业,设计师给机器下达指令,就可以进行大批量、快速、精准的生产。
产销之间的调整也非常快速,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Zara门店每天要统计试穿和销售数据,以此来调控设计和生产,通过穿售数据进行款式修改,减少、增加某些款式的产量,所以Zara的库存一直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速度带来了对市场准确把控。通过客户的间接反馈,能准确抓住客户需求。
很多人会不齿Zara的“抄袭”,这和经营理念有关,Zara做的不是原创,做的是搭配,新旧搭配。考虑新品怎么和过去的衣服搭配起来,而不是焕然一新的全身解决方案,这个理念贯甚至穿到店铺运营管理中。
Zara定位在200-300元,使用上的面料也一般,只适合穿1-3年,适合快速新旧替换。门店设计上,有节制控制花色和颜色,也会适当增加当年的流行色,设计上模仿奢侈品,这暗合一个公式:“喜欢=熟悉+意外”。Zara的产品不像奢侈品过于时尚,让普罗大众能接受,穿的出去。材质一般又相对低价,消费者更换起来没有心理成本,舍得剁手。Zara在众多快时尚品牌中,找到自己最佳生态位——“快时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面对消费市场快速变化,以快制快是Zara的成功之道,通过快速反应,更精准找到顾客的需求。快不是目的,快是为洞察客户需求。
从这本书,我联想到了几个词“高频”、“用户沟通”、“数据化管理”。通过每周2次上新,让顾客有事没事来店铺看看,低频购买变得高频逛店,增加品牌和顾客的粘性。通过用户的“穿买”行为,来理解用户的心声,比什么问卷“灵魂拷问”客户更简单、真实、有效。数据化管理是规模化的必经之路,任何的行为没有经过量化,都只是个事件,无法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