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的文章,指出我们学习知识,就是要将每个细分的知识点chunk起来 ,变成一个更大的chunk,不断的构建上层的知识建筑。犹如金字塔的建成,每一层的建设都是有低下一层的几块基石(小chunk块支撑)。
上面所说的是一个知识体系的构成过程。一本新书,犹如一个金字塔,它描述的每一个章节的知识就是它的最底层的chunk块。我们觉得该书的是否好理解,是否容易接受,取决于我们原有知识体系中,这方面知识的chunk块是否与该书chunk块起始水平一致。如果一致,明显是可以读懂,容易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原有的知识chunk明显低级于书,那将会造成我们队该书的学习有先天的知识chunk鸿沟。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爷爷和小孙子学智能手机操作(将短信的内容复制拷贝到微信进行发送)
爷爷一定要一个个chunk地执行操作(①从短息复制文字②打开微信③选中目标朋友④长按信息输入框⑤粘贴刚从短息复制的文字内容)
小孙子则只有两个chunk块,①复制②在微信粘贴。
例子小结,这里有两个点:
一、当然就是chunk块的构成,导致学习的快慢。小孙子只需要学习①②的动作chunk,然后直接用原有的微信发送的chunk块基础上直接运用就好。而爷爷呢,没有将后面③-⑤这几个其实是可以再次加工提炼的大chunk块(其实就是平常微信发送信息chunk块 )给提炼出来,一直停留在底层水平,一定以各个动作为自己的基础chunk块,所以需要记住的东西将会特多。但通常人的工作记忆区只有3-5个工作块,因此很容易造成学习困难。
二、拎起巨大的金字塔;各个小金字塔,中型金字塔,会形成更大的金字塔。这种跨界的金字塔就是常说的知识体系穿插。譬如是否有将易经的知识与股票操作的知识拎起一个更大的金字塔。
偏学术技术性的例子:
另外联想到是今天想看log4j的详细使用。这个log4j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个是最底层的一个chunk块。对于我来说,虽然不至于是最底层的一个chunk块,但感觉我原有的知识可能中间有1-2个chunk块层的距离。
log4j提及它底下再细分的知识chunk:
1、配置log4j的基础信息(目的地、信息等级等)
2、代码中的调用
但相对于我,因太久没碰了,对于配置文件(有两种方式xml和java的键值对方式),我还得往下细分;
1、配置log4j文件=》
a.配置文件在项目中的位置
b.读取文件的方法
因此,在这个log4j的描述文章中,我还得chunk起再下面一层的a和b的小chunk块。
结论,需要学习的新书,其章节的chunk,我们有可能还得往下沉,构建我们的底层chunk,直至和我们知识水平相等的chunk块水平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