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因势利导,道水入海——大禹的方法论
司马迁记述,大禹治水首先“道九山”。即在九座山脉间开辟道路。这九山主要指汧山、壶口山、砥柱山、太行山、西倾山、熊耳山、嶓冢山、内方山、汶山。古时把这些大山分为三条,有学者认为北条以荆山为主,中条以西倾山为主,南条以嶓冢山为主。开辟道路是治山的重大工程,这些道路平时用于通行,遇有洪水时可以作为水道。第一条道是汧山及岐山直通至荆山,越过了黄河。第二条道是壶口山、雷首山直通至太岳山;第三条道是砥柱山、析城山直通至王屋山;第四条道是太行山、常山直通至碣石山,入于沧海;第五条道是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直通至太华山;第六条道是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直通至负尾山;第七条道是嶓冢山直通至荆山;第八条道是内方山直通至大别山;第九条是汶山之南直通至衡山,越过九江,直通至敷浅原。孔安国认为敷浅原又称为傅阳山,位于豫章。这九条道路可以视为预先设置的泄洪通道,是大禹治水总体思路的一部分,就是以水道引导洪水,使其行之有道而不致于泛滥无边。
大禹“道九川”即疏通九川之道,导水安澜以除患。第一川是弱水。引导它进入合黎水系,余波进入流沙即居延之泽,最后奔向南海。《地理志》记载弱水出于张掖。合黎之水位于流沙以东。第二川是黑水。引导它流经三危山,奔向南海。《地理志》记载益州滇池有黑水祠。《括地志》记载,黑水源出伊吾县以北一百二十里处,又南流二千里。三危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四十里处。第三川是黄河。引导它从积石之地开始,流向龙门,再向南流经华阴;又向东流经砥柱山即三门山、洛阳城北的盟津、洛水汇入黄河之处,一直流到大邳山;又向北流经降水,流至大陆泽,而后向北分为九条大河,在沧州汇合一处称为逆河,最终奔入渤海。第四川是瀁水。引导它从陇西的嶓冢山开始,向东流成为汉水,其一支流向东成为苍浪水;流经江夏竟陵之界的三澨水,进入大别山,又向南汇入长江;而后向东进入彭蠡大泽,在此一分为三,往东流的称为北江,最终奔入大海。
第五川是长江。引导它从汶山开始,向东分流为沱水,又向东流至醴水,经过九江直到东陵,继续向东偏北的方向汇入彭蠡大泽;又自彭蠡流出汇成中江,奔向大海。第六川是沇水。引导它向东流为济水,进入黄河,又溢出成为荥泽,再向东流出陶丘之北,继续向东到了荷泽,由东向北汇入汶水,奔向大海。第七川是淮河。引导它从桐柏开始,向东汇入泗水、沂水,再向东奔入大海。第八川是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向东汇入沣水,又向东北流至泾水,再向东流过漆水、沮水,而后进入黄河。第九川是雒水。引导它从熊耳山开始,流向东北汇入涧水、瀍水,再向东汇入伊水,又向东北奔入黄河。
司马迁写大禹治水,没有用一个硬性堵截之类的词汇,而是一以贯之地用“道”字作为动词。其中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治水要依正道,从解除民患、维护正常生活秩序出发,把握山势水性,确定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二是要疏浚水道,保证水有水道、民有民生,两相照应、互为促进。三是要因地制宜加强引导,或使之进入大泽,或使之进入黄河,虽经曲折迂回、山环水绕、汹涌万里,但最终都要使之奔向大海。这是大禹治水的方法论,也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所在;为今人治水用水经营水、与水和谐相处提供了原始而有益的经验。大禹治水的成果是“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即九川的阻塞之物得到了涤除,九泽的堤坝得到了维护;四海之内道路交通更为便利。水、火、土、木、金、谷等六府的关系特别和谐美好;所有土地的优劣高下都得到勘正,使其慎重地上缴税赋;规定了上、中、下各三个等次应上缴税赋的标准。
治山治水的根本目的在于治国。这是大禹所为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司马迁称“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也即说九州所有地域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四方边邑也得到了安居。这是治山治水的政治成果。天子建其国,诸侯得其封土之利并被赐予姓氏。在这个前提下设置了五服的地域等级制度。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为甸服。靠近王城百里之内者需交纳繱即禾稿,以供马之饲养;靠近王城二百里之内者需交纳铚即用短镰收获的禾穗;靠近王城三百里之内者需交纳秸服即服稿役,把带茎的谷类植物穗交上去;靠近王城四百里之内者需交纳粟即谷子;靠近王城五百里以内者需交纳米。甸服五百里以外为侯服。一百里之内者需受命事奉于王;二百里之内者需设立为王任事的小国;三百里之内者设诸侯。侯服之外五百里为绥服。三百里之内者需考量实际情况,按照王者的政令教化而行事;二百里之内者需承担武装保卫的职责。绥服之外五百里为要服。这里要的本义是要束以文教。三百里之内者需守平常之教,敬事王者;又二百里之内者需遵守王者之法令。要服之外五百里为荒服。三百里之内者需是蛮夷部族;二百里之内者需是流行无城郭常居者。甸、侯、绥、要、荒等五服的制度,实际就是一种控制的手段;以天子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划定五个层次的圆环,每环相距五百里。舜帝把玄圭赐给大禹,以表彰其治水成功的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