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J的散文,在课文里选录过几个,轻轻的那种感觉,语气词用得不少,仿佛是其文的特色与标配。
当学生时,就翻读他的长篇,三部曲的那种,名声被宣扬得很响的。可当时怎的也读不下去,少气无力的样子,若说他的好,只是处于五四时期,对青年反叛封建还有些启蒙意义和作用。而对其它则没多大作用。楞是读不下去的。
我本是嗜书如M的人,竟没有把一部所谓的名作读完,这就不大对搭,也有些说不清楚了。
我当时就是这么个粗浅的印象。认知也简单、浅薄。没资格表明己见,也不好意思向外挑明态度。默默想,就让时间作评论罢。因时间是最好最公平的评判员。
事隔三四十年后,于今晚的凌晨一点,在某平台读到回忆过去写的文章《B文还有人读么 其文当初是否被高估?》,见总体评论不高,有根有据地指出了巴文里许多不足和短板儿,直白和干吼、啰嗦还琐碎,恹恹欲睡的好辅料儿。把别人不想说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话,那文里还替代着表达了,真正起到了不吐不快的作用。
事实本就明摆在那儿。但也直佩服当今的后生真敢说。
该作者说,当剥离历史光环与环境,单从文学造诣与价值而论,巴的作品在现在人心目中正处尴尬地位,多晾在一边,就冇几人肯光顾了。
巴主张弃守技巧,却使其作品文学性严重不足。巴的文学理念旗帜鲜明,一贯主张:无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此宣言看似蕴舍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实则成为其文学性缺失的主要根源。尽而陷入创作两大困境:①结构失控。②文字失焦。巴还主张我手写我心。这么一来,直接导致其文感情倾泻失控,直白得掉渣儿,白水一样难咽得不了不了的。铺陈缠绕,导致叙事冗长,易生烦躁。主线简单,心理描写反复、对话琐碎,亮点缺失。拖沓文风暴露无遗。犹如花美的布片,就剪裁不出一袭精妙合体的衣物来。裁缝不知剪裁,所做之物,不臃肿就逼窄,反正左右不协调。
人物扁平,情感单一。人物往往沦为理念的传声筒。直白把情感流露于表面,难触及人物心灵。
曹雪芹善于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而写尽哀愁,巴却直接流白于直吼。常把情感单化为口号式宣泄。巴虽读书甚多、见识也广,就是写作理念与主张与众不同,才导致他作品:①结构松散。②缺乏张力。③重复累赘。④深度不够。⑤感染力不强等。
弄文学,任何弃技艺之锤炼,犹鸟折双翅,就很难飞腾起来,上青云那就更免谈。若不作中小学生列读的话,恐无人问津即成事实。
经典光环下的质量失衡。巴毕生勤奋,创1300w字作品,经时间淘汰能称上经典的寥寥。前后作品出现断崖式滑坡。试图写红楼式史诗,因社会经验不足,反写成家族皮影戏,毫无内核可言,乏味空洞。直白简单,情感表露泛滥。后期随想,更无文学价值。追求朴素却坠入索然无味之潭。多呈现忏悔与说教,无迅哥之锋芒犀利尖锐,失作人之隽永余韵。剩道德姿态,无艺术之影子。杰作无几,不可照山河。一个名望大拿,不应只以星点火花照亮。
思想上的未竞之路。巴软肋~思想深度不够。总想点燃澎湃激情,却缺乏激情的燃柴。
巴作品五四时唤醒人反叛还震耳欲聋,但随时迁,文学性不含多少。沈丛文评:感情太热,却居理情之上。赤诚表白人品崇高,却让文品扁平化。
历史某时评判有倾斜,但文学性终是立足站稳的主要条件。当时间沉淀了喧嚣,文本有没有价值,只有文学性说了算。别的就沦落成了瞎扯,不顶什么用的。
下面,提一下,若想在写文方面弄出点动静,就应死嗑当代如下几位作者:
①,莫言:魔幻乡土之造梦者。
②,余华:苦难的冷眼解剖者。
③,刘震云:乡土中国之幽默哲人。
④,王朔:反叛的京痞文青。
⑤,路遥:平凡世界的燃灯者。
⑥,贾平凹:秦岭深处的巫文化祭司。莫言称其为中国最会讲故事的人。贾说,我的故事,都土地教给我的。
⑦,陈忠实:白鹿原上的史诗匠人。陈说,文学不是劝善书,它只负责陈述、呈现真实。
⑧,迟子建:东北冻土上的温情记录者。
⑨,格非:先锋文学的智性实验家。
10,闫连科:荒诞现实的尖锐提问者。诺评委马悦然说他比卡夫卡更残酷。闫说,文学若让人不产生痛疼,便失去意义。
他们十人构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景观,五彩斑斓。
而聪明的妳,又怎么看?
8月2日凌晨6点于苏州玉出昆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