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转凉,家里人生病的情况也频繁了起来:
女儿入秋后感冒就没完全好过;
父亲尿毒症在透析,一直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
我时常打喷嚏不断,流鼻涕、喉咙痛;
老公鼻炎咽炎一起发作,从不打呼噜的他也开始呼声震天;
就连一向康健的母亲也得了蛇胆疮(带状疱疹)一个多月还没完全好。
一连串的问题似乎焦头烂额,烦躁不堪,但事实上,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似乎一点也没觉得这些是个问题,需要我操心什么的。所以突然发现,可能在每个人遇到事情的时候,心态确实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到成年后成型,而一旦成型,就终身难以改变,而思维模式,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到哪里、到达怎样的高度非常关键的因素。
家人生病怎么办?
正常的思维可能就是:去医院啊!让医生检查开药,回来吃药,吃药不见效再去医院,再不行,再换家医院。
还有种思维,只要不是大毛病,自己药房买点药,吃得没效果,再去医院。
再有就是,扛着,扛不住了,实在不舒服了,去医院。
以上种种,不能说思维是错的,但其实有一种“混乱”的感觉,或者叫“凭感觉”,没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和依据。当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如果完全凭感觉,不能说全是错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感觉都是不理智的,导致的结果也会是不理智的。
人的大脑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感性区域,一个是理性区域。
感性区域就是直觉区域,这个区域不用思考,会带给身体本能的反应,比如东西烫手你会本能地丢开;迈出一条腿就要迈第二条腿;刷完一条抖音你会不由自主地刷下一条。这个区域很多功能是出生以后就自带的,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本能地趋利避害;本能地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区从而感觉到安全;本能地懒惰,从而拖延了很多我们很久以前就想做的事,让一些简单的事慢慢地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感性区域还有一种来源是经验,无论是自己的经验还是别人经验,你会本能地跟随这种经验,这也叫做普世原则。在这种普世原则的影响下,你会不假思索地模仿和照搬,不然就会成为异类,就会感觉是错的,就会惊慌,惴惴不安。
而理性区域,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区域,不允许偷懒的区域。比如看书、计算、背单词,甚至,你要审视自己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辩证性思维。在这个区域,你需要集中精神,就像你走路时可以听歌,但让你走路的时候就算“412*536=?”,你就不得不停下来,甚至要拿出笔在计算。
当然,感性区域会在理性区域的反复确认和训练中变得越来越强大,虽然感性区域的很多功能是天生的,但是准确性和有效性是可以被提升的。比如经验十足的刑侦人员扫一眼人群就能看出嫌疑人目光躲闪、与众不同;训练有素的篮球运动员不用看篮球架都能准确无误地将球扔进篮筐;你开着车不知不觉就到了公司,根本不需要像刚拿到驾照时那样趴在方向盘前盯着路况、紧张得一头汗,原本需要理性区域参与的计算思考,后来都变成了本能反应,这就是训练和重复的效果。
再回到家人生病这件事,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可能都不同,而如果是理性思维下的决策和做法会是什么样呢?
首先,看病人的年龄,小孩和老人容易生病,也容易发生危险,所以相对要重视些,这是大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
其次,看生病的症状,这里的症状不是感觉,而是用数据作为指标,比如体温、持续时间、频次、大小便性状、饮食量、血压、脉率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家里观察到,也是可以在去医院的时候告诉给医生的。
最后,选择和决策,根据以上的所有数据和指标,根据过往的经验,以及网上学到的科学理论,最后结合自身经济条件和所在地的环境和医疗条件进行思考分析,就不难做出决策:什么时候可以再观察,什么时候该吃点药,什么时候该去医院,什么时候该转院治疗,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
这样的一套思考判断下来,可靠性一定比直接凭感觉要准确很多,也不会慌乱到手足无措,进而烦躁不堪。
生活中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每天都要做很多的选择和决策,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造就了同一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不同的人。我们总是会犹豫,会迷茫,会不知所措,会头脑混乱,我们向往洒脱,向往从容,向往果断,向往坚定坚决坚持到底。
其实,选择本身并不重要,不要在选择的状态下纠结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纠结的状态最消磨人的意志,你纠结着纠结着,就没有了热情,就忘了要去行动。
行动,是消灭纠结最有效的东西。
真正可怕的是,不喜欢当下所做的事,一方面既没有勇气离开,另一方面,又没有智慧留下来安于当下,永远在后悔和遗憾,直到这些取代了曾经的梦想。
你要相信,你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你当下的最优解,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往回看,就不要想“如果”,你可以回头看,但不能往回走,往回走是重蹈覆辙,吸取教训往前走可以开启一番新天地。
愿我们都能知行合一,都能理性思考,都能问心无愧,都能不纠结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能从容地面对每一次变化,都能在回忆过往的时候,微笑着对自己说一句“谢谢你的努力和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