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微写作源于391班郭玉同学的一篇作文《微笑的色彩》,写的本是生活中不起眼的琐事,其中对语文老师(即本人)的观察与描写值得称赞,特别是初一的孩子们,尚不习惯打通写作与生活的筋脉,或者只关注生活的轮廓,却缺少对细节的凝视与品味。
曹文轩曾说,没有凝望便没有写作。是的,这无疑是一次好的写作契机。于是星期五作文课上宣读了三篇优秀作文,并有意将郭玉的放在了最后,读完后我趁势延伸:“刚才我有意配合了一下郭玉同学的文字,你们可否注意到老师的表现?”有的同学在会意地笑,有的在遗憾地摇头,“再回忆一下,平时你可否仔细、用心观察过朝夕相处的老师或同学?”随后我又找出去年初三学生写自己老师的练笔读了起来,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所以我顺水推舟:“要不我们也来为自己的老师或同学画画像?”孩子们的头点得我心花怒放。
392班最后一节数学老师有事,我便见缝插针般补上这即兴的一课。读完郭玉的范文,个别孩子的表现有些异样,私自询问才得知,有人揣度我赏识此文是因为文字间有赞美我的味道,呵呵!谨慎反省过后我问道:“如果一个人真心喜欢老师,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吗?况且喜欢老师的同学,间接表现出的是这位同学内心的积极上进与光明磊落,我不是给同学们讲过苏东坡与佛印的那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吗?”
“你是觉得郭玉有意过度美化了我?”我进一步追问,“那你能从文字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吗?”那孩子找了半天未果,“呵呵,这就叫主观臆断!”我忽然对郑振铎写《猫》的意图更多了些理解。作家就是作家,他们往往能敏锐地感知到人性的通病,原来主观臆断带来的误解一直在我们身边发生!
收上孩子们写的文字《猜猜他是谁》,心生好奇的我迫不及待地翻看着,嗯,还不错,绝大多数孩子知道抓特点去表现一个人了,但遣词造句方面实不如意,有揭短的,有把别人当笑料取乐的,有美化过分言过其实的……我突然意识到了语文学科的责任:文字应承担起塑造修正心灵的使命,如何引导学生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与世界,如何引导学生有修养地运用文字去书写他人,做到既真实确切,又不伤害不恭维,这真是语文习作的大境界,更应该成为写作的终极目标。
一路修行学写作,是的,写作不只为了应对考试,更为了不断在文字中看见自己,修正自己,在文字与生活相逢处锻造一个健康而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