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的尴尬
1、被深埋的好内容
如果不是简书钻,我可能依旧像以前一样,自顾自地在上面写文章,接着投到相应的专题,然后在第二天再重复这样的动作。
在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简书的这场通证化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很自然地去浏览各种各样的作者以及他们背后的文章。然后,每天都会有很多被冲击的感觉。
兴奋之余,我看了一下阅读量、评论区、点赞数,发现多数与文章的质量不相匹配。
这是简书的第一个尴尬:好的内容,并没有被充分挖掘。
2、简书的商业化与用户渴望保留“纯净”的矛盾
这段时间我翻看了很多简书老用户对简书钻进行评述的文章。虽然有很多抱着开放的心态去迎接这场变革,但我也看到了很多指责甚至挖苦的声音。嘲讽的多是觉得简书越来越充满“铜臭味”,包括质疑简书钻文章排名靠前的文章质量。
然后我想到了“纯净”这个词。简书的很多老用户多少带有很浓的文学色彩及浪漫主义,他们希望在简书耕耘自己的一方净土。
只是,他们可能忘了,简书还是一个商业化的公司。
这是简书的第二个尴尬。
3、创作者与读者的需求不相匹配。
之前,简叔讲过简书这样的一个问题:
“简书日益增长的作者创作的内容希望被更多人看到的需求,和简书日益增长的读者希望阅读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匹配。”
而这,实际上是简书引入智能分发的初衷。
只是,我认为这种匹配在目前虽然有改善,但是还不够。
这是简书的第三个尴尬。
尴尬背后的根源
如上的尴尬,背后隐藏着两个根源问题:
一是传播;二是社交。
虽然移动互联网下,文字类媒体的传播速度已经很快,但是相比图片、视频、音频类媒体的传播速度,其实差别还是很大。例如,拿简书跟快手、抖音来比较就可见一斑。
这是整个出版行业的痛。这个问题不改善,不解决,很难挺起腰杆做生意。
而作为目前出版是其重要利润来源的简书,必然得思考如何扭转这个问题。
至于社交,虽然有简信交流区,但这个场景过于单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简书社交属性的薄弱,造成的一个问题是:作者与读者,作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包括读者、作者与简书官方之间的沟通渠道有阻塞。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各方有各方的算盘,各自有自己的小天地,但是相互之间的了解其实不够,各自的需求互相难以得到大限度的满足。
所以,看到简书钻推出后,很多用户的嘲讽及误解,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
简书的破局
没错,我看到了简书一直在寻找破局的机会。破局的背后,自然是需要当事人的勇气。同时,也带来了用户的不解、迷茫、指责,包括离开。而相对应的,也带来了新的用户。
例如,今年的3月14日,《首页投稿》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分发。
虽然《首页投稿》的取消,动了一些人的奶酪。但是,毫无疑问,好处是,更多的人因此获益。尤其是新手作者,得到了更多的流量支持及曝光机会。
而这次,简书的操作似乎更加地彻底,直接借助简书钻的推出来实行通证化改造。虽然,目前的步伐还有些小心翼翼,但是,我看到的还是敢于革命自己的勇气。
我看到很多人在嘲笑简书钻排行榜上的文章质量,但从他们所说的言语来看,我猜他们根本没看过白皮书,也没看过相关的解读。
就像互联网、电商刚出来的时候,不也诸多轻蔑与嘲弄。
为什么简书有可能破局?
显然,我这句话是废话,毕竟,对于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事情,一切都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我只是说说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1、简书上的大量用户
很多人不看好简书的通证化改革,毕竟传统企业的转型,大多九死一生。但别忘了,“人多力量大”放在很多场景都适用。
只要有足够多的用户,“生产”(写文、写书)与“消费”(阅读、购买)的流动速度就可以更快,相互之间的需求有更多地可能得到满足。
至于通证化改革背后的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想象”色彩。而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借助文字的传播,这种“想象”所能迸发出的火花,带出的情绪,可能是你我目前都难以想象到的。
而这就是简书的其中一个优势。
2、大量优质原创内容
这是简书的另一个优势。也是其他完全带着区块链基因的写作平台(例如,币乎)无法比拟的。
而且,简书自己也知道要利用好这个优势。
所以,我们看到Fountain的白皮书里有这样的规则:
与Steem不同的是,Fountain上的内容是可以被永远投票的。这意味着一篇十年前的小说,在今天依然可以被用户投票,并得到奖励。
如果你是一个有很多简书钻,有一定的传播能力,但是不大喜欢或擅长写文的人,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机会?
我今天在翻看一些阅读量不高的优质内容时,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然后,碰巧,简叔今天新发的文章《简书钻就是社区游戏化,一个专题就是一个公会》里,我在留言区提出了我的这个思考,并得到了他的肯定:
所以,持有简书钻的用户,如果眼光独到,其实是潜在的“出版社”。
我觉得这实际是个挺厉害的规则。对于拥有那么多优秀作者的简书,看得出是很有诚意想留住这些优秀的作者及作品。
3、简书钻是一个激励器、连接器
简书钻之于简书,实际上是为作者、读者们的注意力提供了一个定价的工具。
以前你的文章哪怕写的很好,哪怕有很多的阅读量,但是,人家读完了就读完了,你不知道你这个文章的价值是多少。而有了简书钻,至少让你看到了一个可量化的数据,虽然这个数据会失真。再者,只要你的文章有切实的价值,那么会有源源不断的读者会为你点赞,所以,其实你文章的价值是在动态变化的。你创作这篇文章的注意力,其产生的价值得到了量化及延展,这对每一个作者而言其实是应该值得期待的事情。
而对于读者而言,以前我再怎么喜欢一篇文章,我哪怕点了赞,留了言,并做了转发。但是,我为此付出的注意力,并没有获得相匹配的收益。尤其在目前的互联网世界,每个发布在网上的文字作品,如果没有读者参与所带来的“二次创作”,其产生的价值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有了简书钻,读者在点赞、留言的那个刹那,就已经跟这篇文章所能产生的(潜在)价值紧紧捆绑了在一起。而且这种捆绑是实实通过简书钻这个工具为你的注意力定价,并且是可增值的。正如文章《出版业真的需要区块链吗?(之一)》(作者为:世代)说到的:
想想,如果整个区块链的网络认证了你是第一个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点赞的用户,价值应该是多少呢?
所以简书钻正在为简书建立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不单单激励了作者与读者,并且让他们产生了更为深度的连接。而这种激励与连接,相信会有很多我们还未看到的火花。
在简书钻的推动下,我看到了很多活跃的作者,不断被激励并产生可见的、渐进的影响力。例如,最近在留言区极为活跃的无所用心之人,他在没有最开始通过充值得到简书钻的情况下,单单通过写文章、点赞、留言,三天时间就获得了120个的简书钻。这是非常好的信号。
结语
当然,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也是骨感的。简书钻在未来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提出我的思考。同时,我也会猜想简书钻在解决传播与社交这两个问题上可能的做法。
我是洪彬,我在简书写作!期待跟同样爱写作的你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