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Coursera完成了名为《Design: Creation of artifacts in Society》的课程,该课程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Karl T. Ulrich讲授。课程时间不长,但干货颇多,尤其关于设计流程的阐述,让人很是受益。在这里将内容做一个整理,与大家交流。
Karl首先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搞设计与搞艺术不同,艺术家通过艺术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理念,设计师用产品解决人们的问题。因此,设计通常是目标导向的。如上图中所示,用户体验中的缺口促使设计师去设计产品来填补缺口,这里的产品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体,也可以看得见摸不着的软件,还可能是一个服务流程。
让我们深入Design环节,Karl将设计过程定义为四个环节:感知缺口、定义问题、探索可能性和选择解决方案。感知缺口即发现生活中的痛点。痛点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Donald A. Norman在《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说过:生活中有很多糟糕的体验,只不过人们选择忽视并习惯这些体验。设计师需要时刻保持敏锐与开放的心态去发搅生活中的痛点。定义问题指明确设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设计的目的,它来源于感知到的缺口,但不是简单的直译。探索可能性则是探索在现有条件下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探索过程要保持大脑的开放,广泛接受来自外界的启发,探索尽可能广的范围。最终按一定的标准从可能的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选择的标准各有侧重,得到的最终方案也会不同,但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明确的选择依据。
对于上述设计流程,我觉得有几点需要强调:
1)在感受缺口时,可能感知到的是个人的痛点,也有可能是大家共有的痛点,优秀的设计需要能够解决大众的问题,因此优秀的设计师需要能感知共有的痛点;
2)设计本质上是不断迭代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迭代过程也发生在不同的范围内,可能在某个环节中迭代,也可能在多个环节之间迭代;
3)每一次设计都是一个发散-聚合的过程:在探索可能性时,需要尽可能的发散,排除限制因素。在选择方案时,则需考虑设计的总体目标、实现难度、成本等问题,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评判与整合,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
本文只是关于设计流程的一个概述,其中的各个环节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讨论。最后附上Coursera上的课程地址: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