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郑庄公沉稳多谋,内纾家患,外播宏略,最终成为春秋小霸主,郑国的日子也正经红火了几年。可是,后任国君再没有像他这般的人物,以致于郑国后来的表现乏善可陈,直到郑庄公后二百多年,郑简公和郑定公在位期间,子产主持政事,才使郑国呈现出一番中兴之势。子产,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
1、少年老成
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是血统正宗的公室出身。
据说他少年时就很有见地。郑简公元年,他的父亲公子子国奉命入侵小国蔡国,俘虏了人家的总司令。凯旋归来,全郑国人都欢呼雀跃,深感扬眉吐气,因为郑国已经不做大哥好多年。只有少年子产忧心忡忡地说:“咱们是个小国,没有文治偏偏崇尚武功,还能有比这个更大的祸患吗?人家蔡国依附的是强大的楚国,咱们入侵蔡国,楚国怎能善罢甘休,这楚国一怒,我们敢不顺从吗?我们顺从了楚国,那晋国就会来找我们麻烦。这两个超级大国,还不够我们受的啊,估计从今以后,我们国家至少有四五年不得安宁啊。”他父亲子国呵斥道“你个小孩子懂什么,国家自有管事儿的人,小破孩议论国事,是会被杀头的!”
过了三年,郑国发生政变,他的父亲子国等人被叛贼诛杀。子产临危不乱,周密地安排好警卫人员,把守住国家机密材料,令士兵整理好装备,收拾了父亲的尸骨,和援军一起镇压了叛乱,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
政变后,公子嘉当权,他制作了盟书,想让官员们签字画押,听从于他。官员们当然不肯,这公子嘉恼羞成怒,想下黑手杀人。子产赶紧劝他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意思是说,众人的愤怒是不可对抗的,单凭个人意愿,事情也难以办成,现在你既犯了众怒,又想单凭个人想法行事,这两种行为加在一起,对于安邦治国,是很危险的。公子嘉最终听取了他的建议,烧毁了盟书,政局才安定下来。
成语“众怒难犯”就出自这里。
2、改革税负
到了公元前543年,子产上台执政。
这时候已经是春秋中后期,政治权力重心不断下移,诸侯、士大夫,甚至更低一级的家臣,在政治上逐渐取得话语权。政治地位的提升,带来经济需求的增加,除了继续耕作分封得来的公田以外,人们还大量开发私田,而且按照规定不用缴纳税赋。各诸侯国君们因为不断向外分封,导致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日子越过越穷,连周王室都要靠向诸侯或士大夫们化缘过日子。
郑国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子产认为,郑国要在虎视眈眈的大国夹缝中求得生存,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国力。一方面要振兴农业,另一方面要强化军备。强化军备钱从哪来,他思来想去,决定征收私田税,用作军备费用。一时间,人们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有人还要密谋杀他。朝中大臣也站出来反对他的政策。
家人和朋友都为他担心,劝他改变主意,他坚定地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意思是说,如果能对国家有利,个人的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晚清名臣林则徐就是化用子产的这句话,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名句。正是因为子产力推改革举措,三年时间郑国的国力得到明显增强,这时百姓又改口称赞子产的改革举措了。
3、外交持国
除了对内推行改革,对外,在跟大诸侯国过招时,子产也有本事维护郑国尊严,不吃哑巴亏。
有一次,子产陪着郑简公到晋国。晋平公轻视郑国,借口为才逝世的鲁襄公国丧致哀,不会见他们,也不说什么时候会见。住了几天,郑简公心里越来越慌,子产却让随从人员动手把宾馆的围墙拆了一部分,让停在墙外面的自家的车马进到了院子里。晋平公命令大臣士文伯赶来责问:“我们是盟主,来朝见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了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郑国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啊,我们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用意是什么?”,子产说:“当时晋文公做盟主时,自己的宫殿低小,外表装饰的也不华丽,但是却把接待诸侯来宾的馆舍修建的高大宽敞,馆舍的寝室像他自己的宫室一样舒适,宾客们来了事事都有人照应,文公对来宾的事情就好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有任何困难他都给予帮助。以致于“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意思是说,宾客来到这里就好像回到家一样,哪里会有灾患啊,也不怕有人抢劫偷盗。
这是成语”宾至如归”的出处。
他还说:“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就是再忙也抽出时间来会见。现在你们国君的别宫都方圆数里,却让诸侯宾客们住在像奴仆住的馆驿里,车辆进不了大门。我们郑国仰仗着强大的晋国,这次来,带了不少礼物想呈送给晋侯,可宾馆的大门这么窄小,车马进不来,只能停在墙外边。一旦遇到盗贼来犯或因天气原因导致礼品变质损坏,我们的罪过就重了。所以只好拆毁围墙,让车辆进到院子里。你们国君如果能让我们早献上礼物,我们会把围墙修好了再走。我们不怕麻烦,把这当作是贵国国君对我们的恩赐。”听了士文伯的报告,晋平公觉得自己确实有点儿过分,就马上安排去见郑国君臣,并对子产大加赞赏。
4、铸刑鼎
子产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在郑简公三十年,他让人把法律条文铸在具有王权象征意义的大鼎上,公布于众,让国人都知道做什么样的事情犯法,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这一举动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在春秋中末期,私田权属被认可后,代表地主阶级的新兴势力登上政治舞台,他们迫切需要打破“临事制刑,不设预法”的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客观上讲,子产这种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的行为,具有巩固郑国改革成果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迫使各阶层包括奴隶主贵族阶层都受到法律制约,突破“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宗法制度特有的法律禁锢,限制贵族特权。但是这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晋国大夫叔向专门写信痛斥子产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意乱来,现在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仔细研究怎么钻空子,想着怎么做坏事而不被制裁,这样他们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更多犯法的事情发生,导致腐败贿赂到处泛滥,国家也就完了。子产回信反驳了叔向,不顾晋国的压力,坚定地公布了法律。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见惯了公布了的法律,以为从来如此,其实这是当年子产冒着极大的风险,克服了巨大阻力,才开创的新制度啊。
学者认为,子产铸刑鼎这一举动,提高了法律的透明度,从利于士民监督法律的施行,并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打破了贵族对法律解释的垄断,有利于遏制贪赃枉法、徇私枉法行为,最重要的是,这表现出的一种空前的政治开明态度,对于开启民智,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子产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利益,又限制贵族特权,郑国的百姓得到了实惠。公元前522年,子产病逝,郑国国内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百姓们都哭着说:“子产离开我们了,咱们将来能依靠谁啊?!”孔子听说子产去世的消息,流着泪评价说:“古之遗爱也。”意思是说子产是继承了古代圣贤仁爱品德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