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自习室的灯火

微电子与人工智能23电气本王伟

    凌晨一点,教学楼B区的自习室依然亮着零星灯火。我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望向窗外浓稠的夜色,键盘敲击声与邻座同学的翻书声交织成独属于大学的夜曲。这是赶完课程论文的第三个通宵,也是我在追逐理想道路上最真实的印记。

    初入大学时,我曾被自由的学习氛围裹挟得有些迷茫。不再有高中老师的耳提面命,面对几十门选修课的清单,我像误入森林的旅人般不知所措。直到在图书馆偶然翻开《中国古建筑史》,精美的斗拱结构与飞檐翘角瞬间击中了我。当我选修这门课时,授课的老教授指着PPT上的佛光寺大殿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每个榫卯都藏着古人的智慧。"那一刻,我仿佛听见理想破土而出的声音。

    随着课业深入,挑战接踵而至。测绘课需要在零下五度的寒风中记录古建筑的每一处细节,冻僵的手指几乎握不住铅笔;设计课上,反复推翻的方案铺满了整个桌面。记得那次为了完成传统村落改造方案,我和小组成员连续两周泡在自习室。当我们带着模型站在答辩台前,评委老师的认可与掌声,让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这些在深夜自习室度过的时光,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自我蜕变的见证。我学会了在海量文献中提炼观点,在团队协作中寻找平衡,也明白了真正的热爱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窗外的灯火依然明亮,照亮的不仅是书本与图纸,更是无数个像我一样的追梦者,在这方天地里,用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