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都想成为特丽莎修女,或圣雄甘地式的人--—他们对别人无限的爱使他们伸出手去改变整个世界。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到达那里呢?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离那个境界还有十万八千里呢,我是说,有时候我们连好好地过一天都不行,不免会被________惹恼(把空填上!)。
任何一位试过施受法高级版本的人都会很快发现,想象自己去关心照顾一个不太喜欢你的人是很难的。而且几乎每个人在他们的生命中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达到我们的目标,就必须学会超越这一步:我们必须学会爱所有人,无论他们是谁,也无论他们怎么看待我们。
这种平等对待他人的方式是人们所说的“舍”。“舍”这个词很常用,而且在佛教修行里也很有名。但是我恐怕它经常被误解。“舍”不是说你不应该再关心他人,或和他人有任何深度的关系。“舍”不是把你所有的情绪关闭,对家人朋友和街上的陌生人都有一种同样的中性的感受。绝对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舍”是将我们对某一个人的最深的爱,拿来对待所有其他人。
想象一下这样会是什么感觉!爱上整个世界——你快乐得双脚永远都不会着地了。
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真正地爱所有人——我们得障碍是什么?
当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的父母经常会在夏天把我送去参加两周的夏令营。这对我来说很开心,对妈妈来说也是不错的休假。我刚到达营地的时候,指导员会把我分配到宿舍一个房间,每间房间通常有8到10个女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我谁都不认识,但是我知道两周夏令营结束的时候,其中大概三个女孩会成为我最好的朋友,还有两到三个我会不喜欢,剩下的我对她们没什么感觉,不好也不坏,就是中性的。这是总会发生的情况。他们说作为人,我们就是有着好坏参半的心里铭印。所以我们无论何时走进一个房间,不管是哪个房间,里面的人总会被分成三等份:我们喜欢的,我们不喜欢的,和我们无所谓的。
我们的意识如何来决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又不是呢?这其实是一个试图建立自己身份的过程。
想一想你喜欢的人和你不喜欢的人——我们选择留在身边的人和我们避免碰到的人。我们喜欢别人,想和别人亲近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因为他们对我们感觉很好,或者他们反射出我们好的一面,我们想要认同的一面。我们用我们的朋友和爱的人来定义我们的谁。
这听起来也许有点冷酷。但是你想一想,就知道这其实是对的,你爱一个人而不爱另一个人,通常和这些人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和你看到他们在给你什么有什么关系。我们所拥有的每一段关系都以不同方式充满了这种自私。所以这种关系是掺有杂质的———不是对一个人的真爱。
学会真正爱一个人意味着没有任何自私的计划。当你到达这个境界的时候,你会知道的。因为到那时你不再对这个人和那个人有分别心——你会同等地爱每个一个人。
有时候我喜欢幻想我的生活可以有多么的不同:如果我曾经向右转而不是向左转,如果我上的是另一个大学,如果我在尼泊尔多待了几个月,我会遇到一群完全不一样的人。如果在不同的环境里,那么外面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最好的朋友,或爱人,或孩子,或敌人。但是谁知道呢?也许在将来他们会成为那些人。一切都会变化的。所以选择谁应该得到你的爱和关心是很傻的。
他们都需要你的爱。他们都在受苦。不管他们知不知道,他们都在依赖于你。
好吧,就算我已经说服你平等地爱每一个人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上仍然有一个问题。我们与人相处的这些习惯,我们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障碍。即使是我们的好的人际关系也可能会有局限性。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和我聊到他的父亲,他说他无法和父亲严肃地讨论任何深刻的东西,因为他的父亲仍然把他想成只有12岁。而我的朋友已经快50岁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任何一个放假回家看望父母却被父母看成是小孩子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
我们所爱的人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限制。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有这些关系。我们只是需要一个方法来超越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身份。我们需要担当创造自己身份的责任:一个新的,纯净的身份,一个不依赖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的身份,一个让我们为了拯救他们而需要具有的身份。
藏族人管这个叫“ngagyel”——培养神性的尊贵。这是一种创造你内心深处真正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的神圣艺术。内心深处,我们所有人都想帮助他人。我们所有人都想拯救世界。所以我们通过想象自己已经到达哪个境界了,来种下种子成为那个人。
培养这种神性的尊贵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在你和身边所有人的关系上下功夫。你并不需要在外部世界里改变什么,但是在你的内部世界里,在你的冥想中,一切都不同了。在那里,每个人都像一个小孩子,伸出手要你的帮助和指引。他们在等你为他们指路。
如果你做这个冥想,它会蔓延到你的外部世界。你会开始培养出一个秘密的身份:你还是去上班,做饭,倒垃圾,但是在那个平常外表下面,是你的秘密身份,你知道你真的是谁,你真的会成为谁。
现在想一想:我会到每个人身边,触碰到他们,带走他们的痛苦。你必须连续不断的这样想,直到你开始相信这一点。因为这是真的。你就是那个人。
摘自<冥想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