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包云吞,上海这边说馄饨,四川那边叫抄手。今天吃啥,跟昨天写那篇文章无关。
昨天说蔡澜对饮食讲究,吃云吞要吃有魂的。所谓有魂,说白了就是食材要真,还得有比较久远的传承。二者本属天经地义,可惜在这个据说盛产草台班子的时代,好多食物都丢了魂,成了班子成员。我们活得马虎,吃东西也越来越潦草了。就说馄饨罢,无非草根食物,蔡先生他们那地方,最早是码头工人的快餐,上不得台面的东西。但即便是如此普通的一碗面食,也得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技艺上更是代代相传,精益求精。否则,便没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馄饨是包给孙女他们吃的,我和老伴吃面。是四川人最不讲究的那种调料面。
以前少见识,以为调料面就是上海的阳春面,读了沈嘉禄先生的《上海老味道》,其中有一章:《一碗阳春白雪的面》,方知大谬不然。
沈嘉禄先生深情款款地写道:
阳春面对于上海人而言,是生命中最深刻也最生动的记忆,更像是一种社交密语。用“阳春白雪”来命名一碗“下里巴人”的面,这是上海人的斯文。你不懂阳春面的奥妙,就说明还没进入上海人的生活。
首先得承认,在上海断断续续“暂住”了12年,却没有机会进入上海人的生活。语言是个大问题,完全听不懂“阿位”话,能掌握的单词不到十个。“侬”意思是“你”,“白相”意思是“玩”,还有新近学会的“册那”,相当于四川话里的“他妈的”。
不懂上海话,但是处处都能感受到上海人的精致和斯文。我猜,一碗“下里巴人”的面里,藏着的是“阳春白雪”的魂。
“下里巴人”便宜,沈先生小时候街上到处都是面店,二两粮票八分钱一碗。沈先生小我三岁,算同龄人。我小时候跟他小时候差不多,素面也是八分钱一碗,一两粮票,比抄手便宜两分钱。我在《打馆子》里提到过,头一回下馆子舍不得吃抄手,吃的就是素面。当时下馆子纯属奢侈行为,不敢让父母知晓,不过并不妨碍在同学面前炫耀。好在没有碰到沈先生,因为素面跟阳春面实在没有可比性。
先说阳春面的汤。沈先生说,过去面馆的老板很讲诚信,师傅也很敬业,汤是用猪大骨、鸡壳子甚至蹄髈吊的,在规模大一点的老字号面馆里还专设吊汤师傅,天没亮他就奔走在上班路上,像个守时的更夫。无锡面馆则好用黄鳝骨,加蒜头数枚,用纱布扎成一只紧实包裹,投入汤锅内熬三四小时,极鲜。
你看,那时的汤就算放到现在,喝上一口,嘴里也会往外冒“鲜”字。我小时素面里没有汤,只有煮面的水。调料呢,分清汤和红汤,清汤放酱油、醋、葱花和一小块猪油,红汤不放猪油,放辣椒油。汤宽,且好喝,人走后剩一只干净得像洗过的空碗。
再说面。四川面馆的面分两种,机器面和水叶子面,前者是干面,后者是湿面。阳春面与之相比,简单多了。
据沈先生介绍,上海每家面馆都有自己选定的面,或小阔面,或韭叶面,或龙须面,还有一种介乎小阔面与龙须之间的规格,就叫做“阳春面”,是阳春面专用食材。生意好的面馆与轧面作坊有默契,作坊老板会多轧一道两道,使之更有劲道。旧时镇扬帮的馆子还推出一种跳面,师傅擀了面皮后,码在厚厚的案板上,用一根粗壮的木杠插在胯下骑着,另一头穿入墙洞里,全身一耸一跳地将面皮层层压紧,然后切成细细面条。这种面的劲道特别足,吃在嘴里特别滑爽,尚留在嘴外的,则像皮鞭一样抽打你的脸。
值得一提的是,阳春面汤是汤,面是面,煮面的水是绝对不要的,面条进入竹笊篱,得使劲甩干,怕影响了高汤的味道。沈先生小时候的味道,竟如此讲究。
改革开放后,随着“下里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阳春面也越来越“白雪”:
大排面、糖醋小排面、辣酱面、咸菜肉丝面、焖肉面、焖蹄面、熏鱼面、大肠面、腰花面、三丝面、鳝糊面、虾仁面、羊肉面、咖喱牛肉面……招待客人,就来份双浇!我喜欢“红两鲜”——红烧羊肉加熏鱼。
所谓“双浇”,指的是浇头,四川那边叫臊子。上海的阳春面提档升级,四川自然不甘落后,排骨面、牛肉面、鳝鱼面、炸酱面、鸡丝面、鸡杂面、肥肠面样样都有。汤宽,油大。喝不下。人走后剩下大半碗汤,可惜了。
最可惜的是县城的面馆找不到一家老店,从前的薛素面、何抄手不知道是哪年关张的,如果在,应该是百年老店了。没有传承的面馆多的是,今天开,明天关,不可保住面之魂。
上海不一样,毕竟是大城市,百年老店还在。沈先生是著名的美食作家,哪里有好吃的都晓得:
沧浪亭是苏帮面馆,百年老店,每年立夏至端午这段时间,应市供应三虾面——虾脑、虾子、虾仁现炒一盆浇头,配一碗清清爽爽的阳春面,过桥制式。老吃客是这样享受的:再叫一杯黄酒,将炒三虾吃一半,剩一半倒在面碗里。有菜有酒有面,实在乐胃。暖风拂面柳絮飞,我每年要去沧浪亭吃一碗三虾面,年年涨价,小步不停,我对此绝对理解。但这些年来沧浪亭不再供应三虾面了,有一次请教了服务员,她说顾客还是嫌贵,其实即便卖到40元一碗也没有多少利润。
看出问题来了吧。要让传统技艺不失传,首先得做到食材本真。本真的食材肯定比“不本真”的贵,成本一年比一年高,再做,肯定亏本。《上海老味道》是2017年出版的,毫无疑问,三虾面肯定失传了。
沧浪亭就算在,不做三虾面的面馆,还是百年老店吗?
沈先生还说,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阳春面利润太低,面馆若再卖阳春面,老板就要饿死。浇头面于是成为面馆的基本配置,阵容强大,地道的阳春面偶然碰到过一家。如此说来,他小时候吃的那种地道的阳春面,因稀缺,成了真正意义的“阳春白雪”。
2025年6月29日于上海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