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
现在生活中被植入无数的商品资讯洗刷着我们的脑神经,或许一遍两遍我们还可能毫无感觉,但重复看了十遍二十遍,我们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能明确判断出是广告或许我们可以比较客观的避免被影响,然而现在却有许多信息是打着客观的立场,正规的资讯悄悄的撬动我们的价值观。我们都清楚的知道现在的社会充斥着许多不公不义的事情,沉默的人们紧握着拳头,这个社会看似平静,实则充满着委屈和愤怒,但是这股愤怒我们却无处宣泄,找不到问题的源头在哪?
哈拉德斯这位纽约时报前记者在观察数十年美国及全世界的种种社会现象后,大胆揭发政治和金融权贵如何循环今日社会的性质。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学生时期课本上的一个名词,看不见的手,也就是所谓的市场机制。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可以说透过看不见的手,每个人为了成就自己尽量做到利益最大化,最终是整个社会一起成长,成就双赢。然而现实里真的实现了双赢吗?
赢者全赢
美国科学家在医疗和遗传学有着全球首屈一指的成就,但一般美国人健康的改善却比其他先进国家人民缓慢。美国联邦疾病防治中心及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2014年起,美国平均寿命是从高峰在往下降,已连续三年下降。又比如独自创业也出现许多可利用的工具,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拥有了更多地的网上资源可以获得想要的信息,但拥有企业的年轻人比率从1980年代以来却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几十年来,每当改变的果实掉落时,绝大多数会落入少数的幸运者手中。顶层十分之一的美国人平均税前所得从1980年以来成倍的增长,然而底层一半的美国人平均税前所得却几乎原封不动。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三十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各种生活的细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对一亿一千七百万名美国人的平均所得却毫无影响。根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研究,一般美国劳工的生产力从1973年至2014年提高了72%,但中层劳工的薪资在这段时间内只增加了约9%。乍看之下薪资有所提高,但实际上都被经济进步的通货膨胀吃掉了,换句话说美国没有生产力停滞的问题,只是生产力提高的果实被那些精英们夺走了。
慈善榜的利益权衡
结果说好的双赢呢?在贫富不均的社会底下,仇富的心态应该是许多生活困顿的人常有的心态,然而现在许多人在提到一些知名富豪时都却纷纷赞扬他们的慷慨:比尔盖茨曾捐款超过三十四亿美金,而失去了他十多年来全球首富的头衔。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也对慈善乐此不彼,在2015年小女儿出生时,扎克伯格夫妻俩表示要捐出99%的脸书股票来推动慈善事业,甚至福布斯还推出全美四百大富豪慈善排名。该项调查是根据美国前四百大的富豪名单,由慈善基金会的报税信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年报及相关捐款的新闻等资料给予慈善分数评比,慈善分数由一至五分,分数越高代表越乐善好施。
这些富人对于慈善的热衷,可以说是起源于一个人——上世纪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美国他的名字是个传奇,他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头摩根等大财法一样,曾经影响着整个美国的金融状况。他在1889年写的一篇以财富为标题的文章,这篇文章奠定了如今富人慈善竞赛的局面。他告诉富人们应该要多做慈善,一个人如果到死还是很富有,是可耻的。他的观念中,富人是社会的精英,有着更多的资源,更高的智慧,因此必须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引领众人开创未来。卡内基一生所做的慈善无数,最知名的是他设立图书馆,一共建造了两千五百零九所图书馆,其中一千六百七十九所分布在美国各社区中。他知道这世界的不平等,但是他认为人就是因为不平等才会有往上爬的动力,当你住在一个破旧的小屋望向远方豪华的大房子,你就会看到进步的方向,而且他认为许多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本身的问题,因此他认为这种财富集中在富人身上反而可以让富人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然而,即便不平等的确会成就进步,但是这些崛起的亿万富翁不一定要从他们的事业里压榨这么多财富,也不一定给劳工这么低的薪资。如果当初不是因为贪婪,劳工就能改善小屋的破旧,即便不是入住豪宅至少房子也可以变得像样一点。卡内基驳斥这种观念,他认为分配给众多人的财富,大部分将被浪费在平庸的消遣欲望之中,其中有大量是无意义的,还不如交给少数人将资金壮大起来,用于回馈社会,像是作为医疗研究,更可以促进人类进步,因此他不能给工人太好的薪水,不能对工作多少小时有过多的感情用事,因为这些都会伤害公众利益,工人们的牺牲以此换来的是图书馆、博物馆与公共建设。
现在不但钱都被富人拿走了,连怎么使用都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慈善的背后,不知道是用着多少人的血汗堆砌而成,换来的却不是幸福的生活,而是对这些大慈善家的掌声。大家还在为社会不公感到愤怒,但是你可知道是谁让社会变得不公平吗?这种社会弱势群体对于既得利益者的赞美之声,在卡内基所在的十九世纪是很稀少的。那个年代的记者对于富人捐钱做慈善会,质疑他们的不义之财从何而来?现在的媒体们反而帮慈善推波助澜,被上层精英当成宣传平台来使用。每日每夜被这些宣传所笼罩,思考就此变得温顺,乖乖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好好的流血流汗把资源留给上面的人们。这个时候本该作为中间调节角色的政府去哪里了?
政府扮演的角色
BOT是民间参与公共建设的运用模式之一,会将政府所规划的工程交由民间投资兴建,并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再转移由政府经营。BOT的好处是减少政府的投入,因为庞大的基建项目一般都耗费巨大,对一些财力不济的政府来说,这些基建项目会构成很重的财务负担,BOT让市场中的大型财团参与,政府便可以在不用付超的情况下得到基建的好处,而财团在BOT的专营期限内又可以得到利润,可以说是双赢。不少人以为,在BOT合约完结后,财团转移了该项基建后,财团和政府的关系便完结了,可是在不少案例里,由于财团在营运基建上已经有多年经验,政府在接收的初期还是得仗义财团的帮助,更多情况是政府以管理合约的形式让财团继续管理基建的营运。所以财团在BOT这等基建项目投资上会是长久的利益考虑。
财团由于要有回报,标的项目的收费便会成了争议之处。例如香港东西两条的过海隧道收费,就因为财团利益而定期增加,也产生了不少的不满声音。而且由于这类公共建设基本上是独占市场,所以当价格提升,消费者也只能默默承受。结果政府不但没有做到监督的角色,反而主动将权力下放个体图利某些人,使不平等持续,扩大赢家全拿,弱者没有反抗的选择的局面,只能顺着这些赢家制造出的规则努力求生。许多美好包装底下的真实故事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反思
希望不同于主流的声音,可以反思当前的资本主义与精英主义盛行所产生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摆脱不切实际的迷失,才有机会找到实事求是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