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古典老师的视频课:如何读透一本书?帮我解决了阅读中:看了很多书,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只依稀记得自己有看过,并不能有逻辑地分享表达出来。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但阅读效率堪忧,也许今天的视频笔记和感悟对你会有帮助。
1、如何理解阅读的深度?
* 数据:刷过,啥都没留下来
* 信息:知道看过,具体想不起来
* 知识:会类比,和过去的体验对上了
* 洞察:原来是这样,看懂了有框架有系统了
* 智慧:打通了,由此及彼会跨领域迁移了
* 洞见:击穿了,化作一道利剑
金句:
书上没有知识,书上只有信息。(德鲁克)
知识是有利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信息。(克劳德-香农)
有意思的故事:
• 出租车司机知识
司机和爱因斯坦的故事,司机听了很多次,然后代替爱因斯坦演讲获得掌声,但当问及到具体问题,他实际上是不知道的,灵机一动说:问题太简单,我的司机都可以回答,顺理成章让爱因斯坦解惑。
如果我们只是知道,并不会应用,其实称不上知识,只能算作信息。
• 读书评的故事
一个长官给了一个士兵一块口香糖,然后问士兵味道怎么样?士兵说:很好吃,不过味道有点淡。长官说:是的,因为我刚嚼过一次。
那么和读书一样,读别人的书评如同嚼别人的口香糖,味道总是淡了。
2、如何深度学习?
知识在大脑中储存的方式,能力的形成: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建立链接。
神经元就是让我们储存信息点的,单独存在会想不起来说不出来,需要信息之间建立链接。
如何建立链接?
就需要类比,把信息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一个个有链接的知识点,再多用多练习多复盘总结形成洞见的框架体系。
3、如何检验自己是否有读懂一本书?
复述出来,如果卡顿的地方就是还没有懂的地方
4、我的学习感悟:
知道如何把信息转化成知识?这个是我们读书的关键
而检验我们有没有读懂一本书?就是去给别人讲述书中的知识点,你用观点+案例的方式让别人弄清楚知识点。
而我们读书往往只是看过获得一些信息,却都忘记了再重要的一步,把它转化成知识点,哪怕你只学会一个知识点也比你记住100个信息强,100个信息可能10天之后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就没有起到读书的作用。就像很多人容易误解:爱读书的人很优秀;确切地说是:读懂书的人很优秀。
学习了阅读深度的5个层次,我发现养成阅读习惯的一年多,我觉察到了阅读深度的变化以及适合我的阅读方法。
最开始我停留在刷数据阶段,每天规定自己一定要阅读1个小时,每天看过的内容第2天又全忘记了,回头快速再刷一次,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随着习惯的养成,会开始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便心理学,解决自己困惑类的书),这时候阅读深度会进入信息阶段,我会在脑海中储藏很长时间,偶尔和别人聊起来,脑海中会有书中的情节闪过,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分享出来,感觉要说出来的时候就卡顿了。
最近半年,不知道是自己看了很多书慢慢明白了费曼学习法或者是刻意练习写作输出后,我发现自己的阅读深度有时候进入到知识阶段,看书或者阅读对于自己有感触的点会让自己通过flomo卡片写作记录下来,有时候还会习惯性思考这个点如何指导我的工作生活。当我这样阅读时,我的输出也会跟上,另外刻意练习的输出也跟着一起完成,有一种阅读的收获感和愉快感,以前阅读的时候这种感觉少且持续时间短。
在阅读深度上我还察觉了几个现象:
对于我不擅长或者不感兴趣的领域,我的阅读深度会从知识阶段下降到数据阶段。
对于阅读时间段和阅读心态来看,当在别人家或者我家有客人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聊天彼此玩自己的,我这时候选择看书的话,阅读深度是数据阶段,我的阅读深度很容易受外界干扰。
对我的阅读实践指导:
* 我会更好去觉察自己的阅读深度,同时不断去刻意练习更上一层次的阅读深度。
* 我找到了适合我自己的阅读深度刻意练习的方法,对于陌生领域的阅读,我就必须让自己从刷数据到知识不断刻意练习,也许以后会找到更高效的适合我的阅读方法。
* 阅读的时候刻意练习自己的抗干扰,训练自己碎片化时间的专注力。
* 每次阅读或者学习完,问问自己本次获取的是哪种阅读深度,经常提醒自己。
* 以后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写读书笔记,否则很多书都是白读了,陷入了无效勤奋和自我感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