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继续品读论语第三篇的“八佾篇”。
在上章品读了“子入太庙,每事问!”讲述了孔子第一次进太庙,当时孔子在鲁国为仕,要帮忙祭祀就进入了太庙。
对于不懂的事实,提出了诸多译文。旁人发觉便批判说孔子不懂礼,什么都问。而孔子对于别人的评判回应说,这就是礼。
不懂就要多问,面子是最害人的假象。
没经历过的东西,就算书读得再多也没用,只有实际经历过才更明白其中道理。
不知道很正常,不用怕别人认为自己不知道,不懂就问,这就是好学,是知礼之人。
就像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一个谦虚敬畏的心,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真诚对待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的本质。
八佾篇,这篇比较集中了礼乐相关内容。
佾,读yì。
本篇共二十六章,内容比较集中,论说的问题基本与礼乐相关。
我仅提取了八章内容讲解,主要是平常百姓日常有关联的知识点,过滤了一些不必要每个人学习的知识,减少一下过度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好更精准的把握论语的核心内容和能实用的内容,而不会造成泛滥模糊的信息。
在这篇,孔子主要提及了与高官贵族相关的礼法问题,提出了他们对礼法的不合规之处。
包括季氏、孟孙氏、叔孙氏、王孙贾、鲁定公等,提及了祭祀的相关问题。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已极为衰微,列国争雄,大夫专权,原有的统治秩序正在急剧瓦解,所以作为维系这一统治秩序的礼乐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是所谓的“礼坏乐崩”。
孔子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极度不满,他把西周社会制度当作政治蓝图,因此竭力弘扬周礼,严厉抨击各级统治阶层违背周礼的举动,力图通过周礼的恢复重建等级分明的稳定秩序。
但孔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在必然,在时代潮流面前,他除了表达愤怒,其实很难在政治上真正有所作为。
本篇正是从这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势,也反映了孔子关于礼乐的认识观念。
对于这类问题,大家有个基本的认知便好,毕竟时代不同,不能一同而论。所以就不做过多的讲解了。
请待下篇,论语的第四篇“里仁篇”。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