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这本书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让一个人一身戾气?”
『戾气』
你一定遇到过这种人,被人捧着的时候,怎么都行,一旦有人稍微冒犯他一点,变脸比翻书都快。
或者,他走在大街上,对周围满脸的不屑,说起话来也是一个不服,两个不忿。
再或者,他跟人交往的方式,总是用最恶劣的语气,最强硬的态度,总是卯足了劲跟人争锋相对。
他们总是给人呈现出一种全是“戾气”的气场,总之就是易燥易怒,攻击性非常强。
那么,他们的戾气是怎么形成的呢?
作者叔本华的观点是:他们向世界反馈的模式出了问题。
这个观点好像有点不好理解,但它跟我们古代的一个哲学观点不谋而合。
这句话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它的意思是:只有衣食住行等基本方面满足了一个人的生活需求,人才能知道礼节和规范,才会对形而上的东西敏感。
否则,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人的第一诉求就是:争夺资源。
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名臣管仲就说:“百姓缺吃少穿,还懂礼节,还能很好地治理,从古到今,就没听过这事。”
『竞争』
这就是叔本华说的,这类人向世界反馈的模式出了问题。
所以,你会看到,不管是国际化大都市纽约,还是远在印度的某个边陲小城,打架斗殴、一身戾气的人,常常出现在社会中最缺衣少食的那类人中。
满身戾气的人,跟他们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生活资源不够的时候,在亲人、领导总是恶言相对的时候,在他面对的总是不公的时候,这种戾气就逐渐被养成了。
有一个纪录片,讲述了美国两个青年小甲和小乙的对话。
小甲出生在富人区,小乙出生在贫民窟。
关于饮食:
小乙说:“我每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候饿得不行,只能偷偷去餐厅捡别人剩下的。”
小甲说:“我每天三餐,早饭和午饭非常丰盛,晚餐刻意节食,但吃得也很有营养。”
关于穿着:
小乙说:“我的衣服不知道是哪个哥哥穿剩的。实在没得穿了,我还会去垃圾堆里跟别人抢。”
小甲说:“我的衣服是按照场合配置的。有礼服、运动服、休闲服和商务套装等。”
关于礼仪:
小乙说:“我每天想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小甲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确实带给了我很多机会,我非常重视。”
所以,戾气的产生跟成长环境的关系非常大。
『消除』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生存资源匮乏的人更容易走极端。
相反,按照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如果一个人越处于社会的更高一层,那么他就越注重自我修养和社交能力。
当一个人攒够了生存资料,他就会更看重别人的认可和在社会中的正面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影视剧中都会有这样的桥段:一个人突然有钱了,或者事业成功了,他们会统一拿起类似《富人的修养》《有钱人的原则》《富人的社交指南》等书籍。
屏幕外的观众会觉得他们装,但其实是他们意识到了人际的重要性,开始想办法弥补自己之前落下的一课。
之前有个爆款短视频,几百万人点赞,十几万条评论,说的就是这件事。
视频中,一个满臂纹身的人跟自己的朋友说:“我们这类人,想要成功,最大的挑战不是环境,而是内心。我们的戾气会让周围人都离我们远远的。离人远了,就离机会远了。所以,我现在每天都会花至少两个小时读书,就是为了调和自己的心境。有戾气不可怕,压制不住戾气就太可怕了。”
因为,说到底,戾气是对自身无力改变逆境的愤怒情绪。
总结一下,戾气的本质是想让人害怕。可是,戾气起到的效果却是让人都离你远远的。因为,评判戾气效果的,不是你自己,而是被你消极对待的人。所以,如果你想成事,就不要成为有太多戾气的人,也要跟有戾气的人保持距离,毕竟负面情绪是最容易传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