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现实一地鸡毛,仍有一片星辰大海

前几天,常年被社会、政治新闻与娱乐消息占领的微博热搜榜上,突然出现了一股清流,并一度窜上了热门话题榜第二位——“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这个话题,虽然在社交平台上算是冷门话题,但我们并不陌生。

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众说纷纭。

哲学家尼采说:“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梁晓声说:“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甚至成为朋友。文学作品里的朋友可能比现实中的朋友更值得我们尊重。说到底,文学作品不仅写了现实中的人是怎样的,还写了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


01

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电影《死亡诗社》中找到答案。

影片中,课堂上,基汀老师要求佩里在班上朗读序言“诗歌鉴赏”的第一段。

书的作者认为,我们必须完全了解诗歌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手法,而判断诗歌的优劣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点是诗歌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随即,基汀老师就顺着这个思路,在黑板上画下坐标系,横轴为诗歌的艺术性得分,纵轴为诗歌的重要性得分。那么按那本书作者的脑回路,某首诗在这个坐标系中占的面积越大,就越优质。

看起来,似乎没毛病。

然而,基汀老师笑了笑,扔出了他的评价“屁话”,戏称那是在接水管,并随即告诉学生们,你们把那几页书撕了吧。

随后,他说出了这样一席话:

虽然这里说的是诗歌,但文学作为诗歌的上一级概念,也是适用的。

文学不似食物、水、衣物,它与我们的吃穿住行无关,从来不是生存的必需品。没有文学,我们依然能够生存下去。当然在鸡娃当道、内卷横行的今天,文学与孩子们的语文成绩挂钩,可在短时间内它也无法彰显它的效力。

但人类的追求从不止于生存,文学的魅力也从来不在于此。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亦然。也正是因为文学长久地、固执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人类的文明才会如此灿烂繁盛,我们心灵的空白得以填补,灵魂寻得归处。


02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精神总有一个在路上。

然而最近疫情又起,虽不大影响日常生活,但也让出门旅行再一次变得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现在看来,“行万里路”固然是好的,但也常有重重阻碍,因种种外界的限制而不能成行,就如这次的疫情,抑或是孩子日常的学业、功课。

那么,带着孩子读书吧。

很多时候,文学虽然有虚构加工的色彩,却深深地根植于现实。

对孩子们而言,文学就像是一个“实镜模拟器”。

于书海上,于文字间,于小小的一隅窥见整个世界,一幕幕的人生故事正在上演。

世界那么大,多数地方我们可能穷尽一生也不曾涉足,但透过一个个字眼,文学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着大洋彼岸的风物人文,穿梭于千年的历史之间,描绘其本真模样。虽不能亲临,但这些遥远而灿烂的文明,不再陌生。

战争中的越南、以多元文化著称的美国、法国小镇、西伯利亚的雪原、苏丹乡村、祖国的大好河山……

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黑人文化、校园生活、文字的诞生、书本的起源……

前一段时间,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谈论“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时说:“我记得很多年前,路遥曾经在文章里写过一段话,他说,这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地方了,但是那里有黄河吗?那里有黄山吗?那里有长江吗?那里有长城吗?没有。所以我们自己的祖国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地方。我们刚才也在说岳飞,在说文天祥,在说辛弃疾,在说他们身上的那种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那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和平年代,从何体现?爱自己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化,就是一种体现。”而央视频更将其概括为:“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换而言之,文学承载着世界的灿烂盛大,将其尽现于人们眼前。


03

文学还将人生延展折叠,纵横深剖,透过千万人的眼,折射出人生智慧。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人生的起承转合,沉沉浮浮。

这里记载着各色人的各色人生,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遭遇,他们一路行来的每一步。其中,不乏孩子们的同龄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过着各自的校园生活,经历着各种成长问题。

这些,都统统被压进了薄薄的纸页之中。

只花费些许时间去阅读,便会如度几生。

孩子们透过文学,看尽千种波折,百般人生,渐渐揭露出世界真相的一角。

看过了,接受了,慢慢也就懂得了怎样面对、解决挫折,怎样自处,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安身立命。

渐渐懂得,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但温暖总在人间;对于生活在其间的我们,平凡才是最真实的底色;但身处黑暗不代表光明无望,接受平凡不等于甘于平庸。

所以,在不远的未来,这些在文学中长大的孩子,哪怕面对现实的蝇营狗苟,心中仍有一片星辰大海。


文学的陪伴,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下面这些有关成长的书,推荐给大家,

希望在满地六便士的街上,孩子们能够抬头看见月光。

《穿越迷雾》穿越成长的迷雾,拥抱坚定的自己。


《暴风雨之后》在倾诉与聆听中,六个孩子重拾成长的信心和希望。


《烂泥怪》磨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心中始终充满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