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P73-77
这部分内容核心讲的是应对问句,以及如何做反馈。
一、应对问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应问句。
遇到困境,来访者是怎么应对的?他做了什么让状况没有更糟糕,反而还一点一点的有变化?中间有哪些注意事项?
1、在例外经验范畴中探讨当事人对于困境的应对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应对问题也就是因应问句,主要指的就是来访者这个困境是怎么应对,怎么处理的。
所以应对问句和咨询前改变都是属于例外的范畴。
2咨询师不要一上来就探讨目标。
因为一开始来访者正处于他困境的那个情绪状态里面,如果咨询师上来就跟他探讨目标的话,可能就会让来访者感觉到不太舒服。让他感觉没有被足够用心的倾听、看重、关注等等。所以我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探讨他在这样的困境里边是如何应对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没让状况更糟糕、或者有所好转。
咨询师特别会大量的以应对问句,引导当事人反思自己是如何面对困境,何以没有更糟,如何在困境中还可以有所作为以及探究自我照顾的方法与背后的正向力量。或者是用重新建构一般化,正向诠释出所处困境的正面意义。
即咨询师和来访者探讨困境有哪些好处,哪些意义,以及对困境背后来访者的努力、改变、期待等都给予强烈深度的肯定。目的是让来访者感觉到他自己是可以的。他自己是没有那么差的。原来在那样的处境下,他也是有很多应对的。
但是这些又不要直接快速的告诉来访者。不然的话,咨询师直接快速告诉来访者太过于正向的内容,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这需要慢慢的陪来访者去聊。在聊的过程中逐渐的去提问,来访者去表达,去呈现,他就会能接受他自己原来也是挺棒的,真了不起的人。
<让当事人更能接受困境之自然存在性、必要性、影响性、脉络性、现实性、限制性、暂时性的。>
自然存在性就是有困境是很正常的。并且困境出现是很有必要的,有困境可以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困难也会给我们带来影响,甚至有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困境的脉络就是我们要去理顺它的脉络,
现实性,指困难会有一些限制的影响。
困境会给我们带来限制,
但是困境也是暂时的。
就是要从各各个方面去了解了解这个困境。更多的是这个困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怎么应对的?更多的停留在应对方面。
<例外经验的探讨将会帮助当事人更为坚定的欣赏自己已有符合目标需求的丰富力量与资源。>
就是让来访者坚定的看到他自己其实已经拥有很多东西。所以解决是一个赋能的学派。当事人通过这样的探讨,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可以的,他就会拥有力量感,拥有掌控感。他就能更好的去面对他的现状,
而非更多的陷入自责、或者我不行。因为越关注他的不足的地方,越容易让他感觉到他不行。
关注这些例外的部分,这样会让当事人感觉他是可以的。接着也使得当事人知道自己已经做了什么,如何多做,哪些有效方法来一步步达成目标、或者先怎么样维持不更糟糕、以及目前自我协助的方法。
让来访者自己其实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白他自己拥有什么?他自己能做什么?他做哪些是相对有效的?让他越来越清楚这些。
当一个人这些方面都清楚了,他就能更好的去帮助自己了,而不是让他越来越清楚的知道他没有什么,他哪里不好、他怎么不行,如果这样的话,他就会越来越没有力量。
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都在试图证明孩子不行.不对、不好、不乖、不听话、不努力、不用心、不认真等等。那这样的话慢慢地孩子可能一是他不愿意搭理家长,二是他可能慢慢的就会认为:我可能就是那样的人。
所以反思我们要试图证明什么?这个方向很重要。
<例外的探讨往往会带出正向运作的晤谈气氛。让当事人更信任咨询师是一个帮助他而非指责他的角色,合作关系更为容易建立与维持。>
在家里边其实也是如此。
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来真心的帮他的,而非来指责他的,这样的话就能达成合作关系。也就是“与当事人合作去打败问题,而非与问题合作去打败当事人”。
二、反馈
反馈一般发生在焦点解决咨询的最后的环节。大多数学派都会有反馈啊,只不过不同的学派反馈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学派的看重是不一样的,侧重点不一样。
<焦点的反馈>
一般来说焦点的咨询,一个小时的咨询,40分钟主要的谈话,接着十分钟暂停休息,最后十分钟,花几分钟时间来做一个反馈,这是焦点创始团队早期开始是这样的,但是后来逐渐演化,不一定必须有中间的休息,然后再进行反馈,也不是说反馈必须要严格的按照一个程程序。
按照程序,也要根据每个来访者以及这次咨询的实际情况。要综合考虑的很多东西,都不是绝对的。
如果严格按照焦点解决咨询的方法程序来做,咨询师要自己安静的思考下,给当事人反馈哪些方面的内容。
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咨询师会先根据当事人问题的意义以及对当事人的影响程度并且汇整与强化晤谈所得,给予当事人正面回应。
先给予正面的回应很重要,其实就是赞美。
那先把来访者做到的不错的地方,比如付出了他哪些的努力,然后有了哪些变化等等先给予正向的一个赞美。
(尤其是汇整与组织赞美当事人自我晤谈以来所展现的优点,努力、进步、例外及具体的方法,
或重新建构当事人的负面情绪或目前状态的正向意义。而在提供当事人改变的意义与价值之讯息,最后给予建议。)
所以反馈时,咨询师前面会花一些时间,把来访者做到的部分,那把这个问题梳理出来的大概情况、意义、影响以及他的目标,他的例外成功经验方法、他付出的努力。都给予一个表达,
然后再根据情况看要不要给予建议。
这个建议并不是说都要给的,并且这个建议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建议,不是说从咨询师的角度认为来访者应该做点什么,然后给予建议。
焦点咨询的建议是鼓励来访者回去之后多做尝试,多做观察。是根据当事人自己所说的做梳理出来的有效的方法,鼓励他回去之后多去继续做这样的。而不是从咨询师的角度认为来访者应该怎么做的,告诉他的建议。
<提供反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反馈是通过评估当事人个人的动机与信心,让当事人的目标建构程度以及与目标有关的例外优势来发展建议,而非从咨询师的角度来直接给建议。
①首先找出适宜给予的建议底线。那怎么找呢?包括要不要给建议呢?
从这些方面,①比如说包括目标设定良好的程度,即目标设定的怎么样,如果当事人目标都设定不了,还给什么好建议呢?②例外的程度和形式。
如果来访者有例外,那咨询师就例外这一块鼓励他多去做。如果他没有例外,那就鼓励他尝试去观察。
③还有当事人与来访者的关系。如果咨询关系都没有建立起来,那就别给什么建议了。
③还有当事人对于自己能投入与建构解决之道的动机、意愿及努力程度。
即如果他本人是游客型的,根本就没有动机,没有什么努力。那这个时候也别给什么建议了。
如果来访者是抱怨型,他有一些意愿,但是还是倾向于指责别人。那这个时候咨询师往往给的就是观察性建议。如果来访者是消费型意愿,他努力想改变意愿程度都比较高,那咨询师往往给的既有行为又有观察型的作业。
那如果评估给反馈的底线不清楚怎么办?
就做保守选择。
<反馈包括赞美桥梁建议>
1.首先是赞美,咨询师要把来访者的目标、例外、他的努力、他做到的部分等等相关的部分给予梳理。
表达,就是在进行赞美。通过被赞美,来访者会意识到:原来我已经做到这么多东西了,原来我做的哪些是有效的,我是怎么做到有效的。
这样会让来访者更清晰,那同时,也让他感觉到咨询师在非常用心的听他讲,给他梳理的很详细。这就是一条主线,把来访者一些关键的信息,关键的点,反馈给他。
但是赞美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下都是不一样的,不同性别、个性特点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赞美没有统一的我们答案。我们要根据当下具体的情况看赞美到什么程度,什么频率。
2.桥梁就是连接赞美和建议的。
桥梁其实就是给接下来的建议找个理由,当咨询师赞美完了,然后通过桥梁就引出来建议。
例如①“我同意你阿雅,试着理解你的愤怒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这对你的工作是不好的。所以我建议的是……
②因为你哪一部分改变起来很重要、很关键,并且不太容易,所以我建议你接下来……,
桥梁其实就是因为……所以,我的建议是……。
桥梁通常很短,它就是起到一个连接呈上启下的作用。
让当事人感觉到:“我确实需要去做些什么。〞这样不至于太突兀,桥梁即给接下来的建议找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