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进入西语圈已经7年。2013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为即将成为西语专业生而满怀憧憬。
那时的西班牙语专业彰显着各种优势:世界第二大语言,适用范围横跨西欧和美洲大陆;开课院校少,西语人才匮乏,院校培养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我给自己定的职业规划不算难以实现:毕业之后去西班牙读研,然后回国当老师。
度过了从对西语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的本科阶段,又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独自走完板鸭硕士之路,我满怀希望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成都,准备开启职场模式。
现实却毫不留情地给我泼了一盆冰水。
成都的西语就业机会不多,找到适合我的职位更是困难重重。最终找到一份西语培训的工作,领着4千左右的月薪,以极其复杂的心情过了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
我并非好高骛远之辈,也并不贪心于自己可以顶着“海归硕士”的光环从此平步青云、衣食无忧。我心里清楚,一则现在“海龟”太多,二是毕竟刚刚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大公司难进,小公司难选。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期望值没有太高,但偶尔和其他专业的朋友聊到薪资,心里还是不免有些失落。
由于疫情影响,公司迟迟不能开工。试着投了成都其他机构的岗位,要么简历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要么工资持平甚至更低。思量再三后决定,还是去北上广深试试吧。
于是,和大多数西语专业毕业生一样,我离开家乡,成为了广漂大军的其中一员。新的工作倒是让我成功实现工资翻倍,不过支出也翻倍了,最后还是没能避免靠家里“接济”的日子……
习惯了从小学到大学算是有所规划、按部就班的直线型生活,直到真正面临职业选择时,才发现每一个决定都需要付出极高成本的时间与精力。我们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认知做出抉择,谋求一个好的结果。
有时验证出了结果,回首却发现归路难寻:考研失败,却错过了金九银十的秋招;外派结束,归国求职,发现适合的工作凤毛麟角;在传统行业工作多年,决定投身互联网事业,过去积累的经验又要全部清零。
选择西语专业的我们,可能将终生与之相伴,既谋生活,也求发展。但近年高校不断扩招(开设西语院校已过百所),国际政治格局剧烈变化(外语专业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加之今年疫情对国际交流、对外贸易的致命打击,这些都牵动着每个西语人的心。
时局到底如何发展,虽各有说辞,却并无定论。更遑论我这样的无名小辈,仰观时势只能望而生畏。
然而,时局不明,并不代表我们可以自怨自艾、止步不前。
我们年轻,我们的专业年轻,我们的国家更是朝气蓬勃、日益强大。我们无力定夺时势洪流的走向,却可以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正如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在西语世界充当一个窗口的角色,但又确确实实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一些这样的事情。
因为研究生就读“国际政治”的缘故,我所在的专业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巴西、西班牙、葡萄牙、墨西哥、哥伦比亚……大家会时常一起讨论国际话题。作为班上为数不多的中国学生,我和其他两位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让他们对中国多了一些了解。
除此之外,自己的一些经历分享也让身边的家人朋友感受了西班牙的生活,让还没有去读研的同学、学弟学妹看见了读研的日常。可能通过这篇文章,又能让更多人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个西语专业生的内心世界。
不只是我,还有很多很多西语同仁。
这门语言让我们分布在亚欧非南北美,有了截然不同的经历:或许是在厄瓜多尔开的100个会议,或许是在赤道几内亚翻译的300份文件;或许是在加纳利群岛翻山越岭后突然印入眼中的海岸线,或许是在古巴街头看见的老爷车、切格瓦拉画像。
这门语言也带给我们一样的辛酸苦辣: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毕业后的职业选择,疫情给西语就业带来的影响,到达西语国家后感受到的融入障碍和文化冲击,外派拉美离家万里的思乡情结。
疫情更是给今年的西语圈增添了一层迷茫焦虑的底色:专四专八推迟,毕业典礼取消,暂时不能返校返岗,准备年后入职的公司发来“报道推迟”的短信通知,回国机票大幅涨价、供不应求,在境外长期居家隔离使生活日益单调重复孤单,历尽艰险回国却被指责“千里投毒”……
我们渴望了解更多,却囿于时间空间的阻隔;我们愿意分享过往,但缺少惺惺相惜的圈子、交流沟通的平台;我们天生爱学习、乐分享、善求知、重价值,我们应该有个共同的地方谈谈心得、说说经验、聊聊困惑、探探未来。
怀着这样的初心,我又重新回到成都,建立了“西知网”。“西知”两字包含了“西语知道 · 共建共享”的愿景。
一人之力不足道,万人之力常有余。希望这个平台能成为一个窗口,让在国内晨读的同学感受西班牙读研的日常,在就业分叉口迷茫的毕业生知晓前辈走过的道路,在赤几做工程翻译的游子了解深圳跨境电商的工作节奏,在大西洋生活的朋友看到加勒比海岸的日落。
长路漫漫,共建共享;朝花夕拾,吾觅西知。 【西知网公众号;愿与大家共创一个属于西语人的西语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