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解释到:
一个孩子内心世界充盈,富足就是说他拥有健全的人格、爱的能力、恰如其分的自尊、独特的审美……不会过分依赖外在的物质,也不攀比,也不炫富。
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如何养育内心富足的孩子》第一节,其中两个故事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第一个是关于儿童与成人对世界看法角度的不同的故事,第二个是少年由于所处环境没有给予充足的精神需求而违法犯罪的故事。
第一个的故事是这样的:
文章用少年的视角记录了老师的行为。“我的老师在感知周围世界的现象时患上了“冷酷无情症”。他眼看着一个男孩子在他眼皮底下欺负一个女孩子。他平静而冷漠地看着那个欺负人的小子,对女孩说:“我得跟欺负你的人谈谈,我明天跟他谈,让他把欺负你的那些话再对我说一遍”一天、两天过去了,在老师的意识深处好像还保留着一个想法,要与欺负人的小子谈谈……但这只不过像一只昏睡的公猫的懒惰想法。而这时欺负人的小子对女孩说“我不会有事的,老师会忘掉他们的学生做过的事,他们早就烦透了对付我们……”
如果当时我碰巧有事而没有及时处理这件事情,第二天我会真的去做嘛?每一位入职的教师都知晓学生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应当遵循冷静且及时处理的原则。如果那时候领导要求你快速到他的办公室有事情去说,如果那时候恰巧有个学生家长找你有万分着急的事情。这件事情被搁置,是否也会像文章当中那样所说,成为那只昏睡的公猫。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个小镇,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在滑冰的时候看到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少年把后者叫到自己面前,指着一个冰窟窿的方向说:“你去那边滑去,那边的冰又好又平”,于是,小男孩掉进冰窟窿里淹死了,而少年又玩了几个小时才回到镇上。而且,他还对他的同伴们讲述了自己如何成功的骗了小男孩。
听到这个故事,我不寒而栗。无独有偶,我还记得19年十三岁大连男孩杀害十岁女孩抛尸的事件。究其事件背后,是什么导致他们的情感如此残忍。
文章当中给出了答案:父母和独生儿子均没有任何精神上的爱好。孩子只知道两种感觉:满足或者不满足,家里高于一切的两个需求是吃好和穿足。他并不知道与人沟通的渴望的快乐是什么?此外,在学校中,教师也没有适时的引导也没有培养他的精神需求,只是看到他没违反纪律,成绩也不错。
是的,缺乏情感的教育,导致精神需求的贫乏酿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视野,我们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丰盈他们的内心世界,至少看到他们缺失,才能及时去弥补。
#记第一天读书有感